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變得不禮貌了 怎麼教育

2歲左右的孩子逐步有了較強的自我意識, 開始有“主見”。 而教育寶寶講禮貌卻容易遭到抵觸。 這時候, 身為父母我們該怎麼辦?

來自媽媽的擔憂:

我的寶寶“沒禮貌”

“我的女兒現在2歲, 平時一直帶她出去玩, 1歲半之前一點也不拘束, 是個愛說愛笑的小女孩, 可是從1歲半開始突然變得認生, 不再喜歡和別人說話。 現在2歲, 更加不愛與外人, 尤其是與成人交流, 連打招呼、說再見也不幹。 她越是不說, 大人們越愛和她開玩笑, 捉弄她, 幾次把她惹哭。 明知道大人們那樣開她玩笑不對, 但我也不知該如何避免。 過後,

Advertisiment
見到這個弄哭她的人會掉頭往其他方向走……但寶寶喜歡與小朋友一起玩, 比如在遊樂場, 她可以很快地就融入進去。

我們平時也非常注意‘以身作則’, 儘量熱情地和周圍人打招呼, 但寶寶依然不怎麼‘懂禮貌’。 ”

相關知識連結:

寶寶的“怕生敏感期”

幾乎所有的寶寶在1歲半左右都表現出認生、怯生的行為特點, 但是具體的行為表現各不一樣:有的怕成年人(像上例中的寶寶), 有的只怕陌生的男性, 還有的會怕電動玩具……寶寶認生確實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這是人類自我保護本能的遺傳和順延, 就像寶寶剛出生時, 本能地怕墜落感是一樣的。 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 因人而異。 大部分的孩子在2歲左右達到高峰, 然後逐漸開始緩和。

Advertisiment
文中的“寶寶”2歲, 正值“認生高峰”, 同時也是分離焦慮的高峰, 難怪變得不那麼“禮貌”了。

“認生”現象預示著寶寶已經開始有能力區分“自己人”和“陌生人”。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 1歲半到3歲, 是心理發育的第二階段, 也是幼兒自然天性與社會規範要求之間的第一個衝突。 “禮貌”顯然也屬於社會規範之一, 而“認生”的天性也在這一階段逐漸達到高峰, 因此有些衝突就不奇怪啦。 只是如果家長們能更多地瞭解寶寶是怎麼想的, 也許就能更有效地引導其“不禮貌”的行為。

來自寶寶的心聲:

“這些人不是家裡的, 我好害怕!”

一歲半之前的寶寶通常對一切都很好奇, 也不怕生, 待人熱情如家人。 可當寶寶1歲半左右, 逐漸開始意識到這些外人並不是那幾個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家人,

Advertisiment
因此第一反應就是恐懼:輕則表現為緊張、不自然, 重則大聲哭鬧、極力回避。 恐懼是一種非常強烈且原始的情緒, 對年幼的寶寶來說, 並不是那麼容易在短時間內“消化”的。 想像一下, 如果一群奇形怪狀的外星人突然降落在你的陽臺上, 那一刻你會大方自然地和他們打招呼嗎?恐怕第一反應也是恐懼和不知所措吧。 雖然這個比喻有點誇張, 但那一刻所產生的不安全感與不確定感一如寶寶所感受到的那樣。

“他們好像不友善, 我該怎麼辦呀?!”

上例中媽媽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3歲前的小朋友尚不能區分什麼是開玩笑, 因此一些成人半真半假的玩笑會被寶寶們視為“威脅”的訊號。

Advertisiment
試想一下, 當寶寶面臨“威脅”本能地想回避時, 家長們若仍然附和著親戚、鄰居們, 要求寶寶“禮貌”地應對, 這真是勉為其難啊!彼時彼刻, 寶寶最直接的感受是“無助”。 當這種無助感蔓延開來, 便會愈加強化寶寶的不安全感——因為家裡人並沒有支持自己, 而是和外人同聲同氣。 倘若再加上一些家長的嘲笑和訓斥, 寶寶的膽子會越來越小, 最後導致孤僻退縮。 事實上, 如果家長們能採取適當的呵護, 便能有效地伴隨他平穩度過這一“怕生敏感期”。

家長呵護之參考:

利用故事來引導

家長們可以將寶寶怕生的各種心理活動, 用一隻小動物當主角編成故事。 比如, 有一隻2歲多的小貓, 當貓媽媽帶它出去串門兒時, 小貓一見隔壁黃貓大伯就往媽媽身後躲,

Advertisiment
既不打招呼也不吱聲。 貓媽媽輕聲地問小貓:“你怎麼了?”小貓悄悄告訴媽媽:“我害怕。 ”貓媽媽用溫暖的舌尖溫柔地舔著小貓的脊背, 告訴它:“好多這麼大的寶寶都是這樣的, 等你再長大一點點, 就會發現黃貓大伯並不是一個可怕的人, 他只是愛開玩笑罷了。 ”小貓聽了, 半信半疑, 同時也有一點點好奇, 長大以後真的不怕了嗎?漸漸地, 小貓又長大了一點點。 果然, 它再看見隔壁黃貓大伯的時候, 不再感覺心“怦怦”跳了, 有時也願意跟他打個招呼——“黃貓大伯好”, 樂得黃貓大伯把糖果直往小貓手裡送。 類似這樣的小故事可以幫助寶寶拓展自己有限的“經驗”, 減輕恐懼的情緒, 增強其人際交往的自信心。

巧為寶寶打圓場

有些親戚、鄰居不合時宜的玩笑確實令人頭疼,既不能直接怪責他人,又不能陷寶寶于孤立無援。我們或許可以嘗試以下的辦法來為寶寶打圓場:

轉移話題:和逗弄寶寶的人聊些其他感興趣的話題,邊聊邊用手掌輕撫寶寶脊背,提供充足的安全感。

充當翻譯:我們可以將寶寶的行為解釋給別人聽——“我們寶寶啊,其實已經和你們打過招呼了,不過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人家還小,所以現在只會用眼睛看一眼,以後長大一點就會叫叔叔好啦”。另外,也可以把逗弄寶寶的言行翻譯給寶寶聽,比如“黃叔叔說你不叫他就賣掉你,其實他不是真的要這樣做。放心,有媽媽保護你”,然後抓起寶寶的小手指著那人,模仿寶寶的聲音說“你們這麼大的人,不許這樣嚇唬小孩子嘛!”如此一來,那些逗弄寶寶的人或許也就知趣了。

巧為寶寶打圓場

有些親戚、鄰居不合時宜的玩笑確實令人頭疼,既不能直接怪責他人,又不能陷寶寶于孤立無援。我們或許可以嘗試以下的辦法來為寶寶打圓場:

轉移話題:和逗弄寶寶的人聊些其他感興趣的話題,邊聊邊用手掌輕撫寶寶脊背,提供充足的安全感。

充當翻譯:我們可以將寶寶的行為解釋給別人聽——“我們寶寶啊,其實已經和你們打過招呼了,不過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人家還小,所以現在只會用眼睛看一眼,以後長大一點就會叫叔叔好啦”。另外,也可以把逗弄寶寶的言行翻譯給寶寶聽,比如“黃叔叔說你不叫他就賣掉你,其實他不是真的要這樣做。放心,有媽媽保護你”,然後抓起寶寶的小手指著那人,模仿寶寶的聲音說“你們這麼大的人,不許這樣嚇唬小孩子嘛!”如此一來,那些逗弄寶寶的人或許也就知趣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