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走不好媽媽應加強注意

正常情況下, 1到1歲半的寶寶開始學習走步並能獨立行走。 倘若您的孩子此時仍不能站立, 或行走經常摔跤、出現行走異常, 則說明可能隱藏著某種疾患, 這就需要年輕的媽媽們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識, 善於觀察幼兒的步態變化, 瞭解孩子出現的新問題, 以便及時發現, 及時得到治療。

佝僂病:佝僂病俗稱“軟骨病”, 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 使食物中鈣、磷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 以致生長發育需要大量鈣質的骨骼得不到足夠的鈣質而發生軟化, 從而影響了骨骼的生長發育, 致使幼兒雙腿支撐無力, 起步晚。

Advertisiment
表現的步態為:雙腿出現向內或向外彎曲, 可致“O”形腿、“X”形腿。

腦性癱瘓:腦性癱瘓是指一種非進行性神經疾病。 主要表現在動作不協調、步態不穩、足尖著地, 雙腿交叉呈“剪刀步”, 或出現下肢癱瘓, 或走路時雙膝部相互碰撞, 並伴有智力低下。

小腦病變:小腦位於大腦之下, 其功能是協調身體的平衡和肢體肌肉張力的協調一致。 倘若小兒在2歲以後走步還不穩, 出現左右搖擺或向一側傾斜, 同時伴有拿東西不准, 說話不清楚等, 應考慮到孩子是否出現小腦機能失調。

骨纖維異樣增殖症:是一種發生於骨內纖維組織增殖的病變, 症狀多在10歲以前出現, 病變好發於四肢長骨、肋骨等, 可見髖內翻、膝內、膝外翻, 引起跛行, 常伴有病理骨折。

Advertisiment

當然, 各種疾病表現出的症狀和體征要因人而異。 只要家長們在思想上加以重視, 平時注意觀察, 就能及時發現病情, 為早期診治創造有利的條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