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身心要遠離“情緒污染”

聽說過“情緒污染”這個詞兒嗎?

來看一則小故事, 它經常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故事告訴我們, “壞情緒”是怎樣引發連鎖反應的――

丈夫在公司被老闆批評了, 一肚子的火氣無處發洩, 回家後忍不住對妻子惡言相向。 無辜受氣的妻子憋著一股怒火, 淘氣的兒子正好撞在槍口上, 媽媽就拿兒子出氣。 兒子受了委屈, 馬上找來小狗出氣, 他狠狠踢了小狗一腳。 被踢疼的小狗反咬了兒子一口。

兒子大哭起來。 爸爸心疼, 媽媽更心疼, 兩人更加氣急敗壞, 於是, 破口大吵起來, “都怪你!”“都是你!”

叫駡的, 大哭的, 汪汪吠的, 家裡雞飛狗跳起來……

Advertisiment

顯然, 是爸爸的壞情緒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應, 讓整個家庭陷入了壞情緒的惡性循環狀態中。 結果, 爸爸的情緒不僅沒有得到宣洩平復, 反而使夫妻關係也變得惡劣起來, 連親子關係也捎帶上了。

經常聽到爸爸媽媽抱怨:我這孩子, 脾氣為什麼這麼大?為什麼孩子會有這麼奇怪的毛病?

出了問題, 我們都習慣在孩子身上找原因, 很少思考我們自身是否有什麼問題, 更不會想一想, 大人為孩子提供的家庭環境是否正常?

我們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 關注孩子的學習進步, 關注孩子的能力發展, 也會關注孩子的道德發展, 但是, 我們常常會忽略孩子的情緒和情緒發展。

遇到不順心, 氣鼓鼓回家, 一時又無法把自己的情緒調整過來,

Advertisiment
日不出, 天不晴, 烏雲密佈, 你的氣鼓鼓籠罩著家人和孩子。

你的壞情緒污染了家庭環境。

還有。

夫妻吵架, 差一點大打出手。 惱怒的雙方誰都沒有注意到躲在角落裡哭泣的孩子。 此刻, 他是什麼感受?

......

寶寶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

外顯的壞情緒, 對周圍的人來說就是一種情緒污染。

而且它常常不被重視。 它的長期存在會影響寶寶身心的健康成長, 對情緒發育帶來負面的影響。

大人壞情緒對孩子的傷害是潛移默化的, 甚至是殺人不見血的。

案例一: 媽媽的焦慮讓新生寶寶煩躁不安

寶寶剛過100天就病了, 哭鬧, 睡不安穩, 時不時發低燒。 爸爸媽媽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各項健康指標都合格, 根本查不出病因。

媽媽在一旁百般煩躁,

Advertisiment
焦慮不安, 被醫生觀察到了。 他建議媽媽自己去看看心理門診。 經過心理專家的測試診斷, 原來媽媽患有產後抑鬱症, 同時, 寶寶的 “病”因也找到了――是媽媽不良情緒“傳染”的結果。

分析:

媽媽產後情緒波動太大, 常常擔心自己的奶水不夠, 長時間處在焦慮不安的狀態。 儘管寶寶還小, 但已經能敏感地感受到媽媽的情緒異樣。 於是, 寶寶也出現了情緒問題, 不會表達, 只會哭鬧, 最終出現身體不適。

媽媽產後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不良情緒反應, 需要家人的關心和照顧, 幫助她排除擔憂。 情況嚴重的, 要適當聽一下心理醫生的指導了。

案例二: 爸媽的爭吵讓小寶變得沉默

小寶上幼稚園中班, 一直是一個活潑聰明的小乖乖,

Advertisiment
很受小朋友的歡迎, 老師也喜愛他。 可是, 最近集體活動的時候, 小寶常常一個人躲在角落裡, 不願意加入。 老師讓小朋友去喊他, 居然遭到小寶的攻擊。

老師很納悶, 剛要詢問, 小寶卻大哭起來, 倒把老師弄得不知所措。

後來才知道, 這段時間小寶的爸媽常常吵架, 有時還大打出手。 無助的小寶孤零零地躲在一個角落裡, 不敢動, 也不敢出聲。

分析:

小寶的沉默和異樣就是因為家庭出現了不正常的情緒環境。 爸媽互相攻擊的原因, 年幼的小寶根本搞不清, 卻使他產生疑惑:“爸爸和媽媽是我最信任、最親近的人, 他們為什麼相互對罵、吵架?”爸爸媽媽幾乎是小寶生活的全部, 親人的相互敵意讓小寶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受到了衝擊。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的不愉快(壞情緒)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這樣的家庭氛圍深深影響到了小寶的情緒和心理, 使他無比擔憂, “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小寶的內心因此積聚起所有的消極情緒――恐懼、焦慮、悲傷, 於是, 他開始變得沉默, 退縮。

模仿是幼兒的天性, 爸爸媽媽的攻擊性行為深深地印刻在小寶的心裡, 當他生氣不開心的時候, 就很自然地出手打人, 攻擊他人。

案例三:冷漠, 讓小蘭得了輕度精神障礙

小蘭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孩, 卻出現了一些異常反應, 讓老師和家長都很焦急。

剛開始, 小蘭只是不想上幼稚園, 每一次都是媽媽哄了才去。 媽媽離開時, 老師發現, 每次小蘭都會站在門口久久地看著媽媽的背影, 有時候還掉眼淚。 開始,老師過來安慰小蘭幾句,小蘭的情緒會好一點。後來,老師發現小蘭變得不愛說話了,更不會笑,還經常和小朋友吵架。有時候會在課堂上自言自語,說一些老師都聽不懂的話。老師只能建議家長讓小蘭暫時休學。

小蘭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半夜醒來,居然吵著要去買新故事書;情緒也越來越不穩定,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媽媽爸爸頭疼不已。媽媽問小蘭是怎麼回事,小蘭總是回答說:“媽媽,我累了,我要睡覺。”

大夫說,小蘭患上了輕度精神障礙,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

分析:

小蘭的變化是因為家庭氣氛不正常,父母情感冷漠造成的。爸媽情感不和,吵架冷戰,還經常嚷嚷離婚。原本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突然從小蘭的生活中消失了,導致生性敏感脆弱的小蘭產生了恐懼感和挫敗感:愛的港灣眼看要消失,自己可能要變成一個被遺棄的孩子。在冷戰僵持的家庭情感環境中,小蘭的心理承受力達到了極限,陷入深深的焦慮和不安中。當一個人的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和恐懼狀態時,就會產生失眠,胡言亂語,精神紊亂,更何況小蘭這樣脆弱幼小的孩子。小蘭看到的是父母陰沉的表情,每次跟爸爸媽媽說話,總是被冷淡忽視,甚至不理不睬。久而久之,小蘭產生了自責、恐懼和焦慮的心理。一個才6歲的孩子,在家她感到的是緊張和恐懼,到了幼稚園則依然焦慮和不安,幼小的孩子怎能承受這樣的折磨,最終患上了輕度精神障礙。

情緒不像吃下去的食物,有物質感,也不像開口說話、抬腳走路那樣具體可視,很多父母不那麼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那麼關注孩子的情緒。上面的故事告訴我們,情緒在兒童成長環境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 媽媽的壞情緒,可以在無形中影響寶寶的健康發育;

* 爭吵不休、只顧發洩的爸爸媽媽,在家庭營造的是壓抑、惶恐、焦慮的情感環境,它竟然可摧毀孩子的天真活潑,改變孩子的性格;

* 忙著冷戰的夫妻,只知道彼此冷漠相對,卻沒想到這樣的負面情緒對孩子是一種“冷暴力”,成了折磨孩子心靈的魔手。

接下來的故事,有點極端,但這是個關於“壞情緒害人”的經典故事。它告訴我們,父母的情緒、家庭情感環境,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多麼的重要。

哈佛大學的博士殺手――故事的主人公泰迪・卡克辛斯基,6歲時智商就達到160~170,一路跳級,16歲念完高中,20歲以獎學金修完哈佛大學碩士學位,24歲獲得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

但是,他卻成了個冷血的炸彈客,名揚世界。

泰迪小時候曾因藥物過敏住院。感情不和、忙於冷戰的父母無暇來醫院照顧還是幼兒的泰迪。出院後,泰迪變得冷漠,與人保持距離,不信任人。智力超群的泰迪孤獨一生,郵寄自製炸彈成了他唯一的嗜好。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泰迪幼時住院期間經歷了長時間與父母分離,使年幼的泰迪產生了嚴重的分離焦慮,再加上家庭關係長期不和,嚴重影響了泰迪的情緒發育、心理健康,造成他終身的人格障礙。

幼年期,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關鍵期。這時期,如果孩子不能充分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得到充分的安全感,他的心理狀態可能會發生不良的變化,這種變化甚至會影響他的一輩子,使他對社會、對他人,包括對自己都充滿著不信任。

需要悉心管理的情緒

情緒,你有,我也有。

瑣事,堆砌在一起變成了生活;情緒,就是在充滿瑣事的生活中萌生。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建立,構建了共處的情感環境。情緒,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情緒就發生在我們身上,發生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同事、朋友、老闆、丈夫和我們的孩子……

關於情緒的名詞很多很多,歡喜、難過、緊張、害怕、擔心……有時候它們來得莫名,去無蹤影;有時候它們揮之不去,佔據我們的心靈,浸入我們的生活。生活無處不在,情緒無處不在。不管情緒是好是壞,它們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看法、行為和態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生命。

情緒,可以增進我們和他人的感情;情緒,也可以破壞我們與他人的情感。情緒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感,也可以毀滅我們的生活。有人把高科技和情感環境並稱為是毀滅人類的兩大隱形武器。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關注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可是,孩子的、自己的和家人的情緒更需要被關注。高品質的生活不僅僅需要物質水準提高,更來源於我們情感世界的提升。

兒童情緒心理學的研究指出:

* 家庭中父母越是善於表達自己的積極情感,孩子的情緒發展就越好,而且各項身心健康指標都比較好。

* 父母經常性地、沒有控制地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 父母如果能合理適當地表達自己傷心、悲痛的情緒,反而會增強孩子對他人情緒理解的能力。

我們的情緒需要我們的悉心管理。

開始,老師過來安慰小蘭幾句,小蘭的情緒會好一點。後來,老師發現小蘭變得不愛說話了,更不會笑,還經常和小朋友吵架。有時候會在課堂上自言自語,說一些老師都聽不懂的話。老師只能建議家長讓小蘭暫時休學。

小蘭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半夜醒來,居然吵著要去買新故事書;情緒也越來越不穩定,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媽媽爸爸頭疼不已。媽媽問小蘭是怎麼回事,小蘭總是回答說:“媽媽,我累了,我要睡覺。”

大夫說,小蘭患上了輕度精神障礙,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

分析:

小蘭的變化是因為家庭氣氛不正常,父母情感冷漠造成的。爸媽情感不和,吵架冷戰,還經常嚷嚷離婚。原本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突然從小蘭的生活中消失了,導致生性敏感脆弱的小蘭產生了恐懼感和挫敗感:愛的港灣眼看要消失,自己可能要變成一個被遺棄的孩子。在冷戰僵持的家庭情感環境中,小蘭的心理承受力達到了極限,陷入深深的焦慮和不安中。當一個人的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和恐懼狀態時,就會產生失眠,胡言亂語,精神紊亂,更何況小蘭這樣脆弱幼小的孩子。小蘭看到的是父母陰沉的表情,每次跟爸爸媽媽說話,總是被冷淡忽視,甚至不理不睬。久而久之,小蘭產生了自責、恐懼和焦慮的心理。一個才6歲的孩子,在家她感到的是緊張和恐懼,到了幼稚園則依然焦慮和不安,幼小的孩子怎能承受這樣的折磨,最終患上了輕度精神障礙。

情緒不像吃下去的食物,有物質感,也不像開口說話、抬腳走路那樣具體可視,很多父母不那麼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那麼關注孩子的情緒。上面的故事告訴我們,情緒在兒童成長環境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 媽媽的壞情緒,可以在無形中影響寶寶的健康發育;

* 爭吵不休、只顧發洩的爸爸媽媽,在家庭營造的是壓抑、惶恐、焦慮的情感環境,它竟然可摧毀孩子的天真活潑,改變孩子的性格;

* 忙著冷戰的夫妻,只知道彼此冷漠相對,卻沒想到這樣的負面情緒對孩子是一種“冷暴力”,成了折磨孩子心靈的魔手。

接下來的故事,有點極端,但這是個關於“壞情緒害人”的經典故事。它告訴我們,父母的情緒、家庭情感環境,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多麼的重要。

哈佛大學的博士殺手――故事的主人公泰迪・卡克辛斯基,6歲時智商就達到160~170,一路跳級,16歲念完高中,20歲以獎學金修完哈佛大學碩士學位,24歲獲得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

但是,他卻成了個冷血的炸彈客,名揚世界。

泰迪小時候曾因藥物過敏住院。感情不和、忙於冷戰的父母無暇來醫院照顧還是幼兒的泰迪。出院後,泰迪變得冷漠,與人保持距離,不信任人。智力超群的泰迪孤獨一生,郵寄自製炸彈成了他唯一的嗜好。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泰迪幼時住院期間經歷了長時間與父母分離,使年幼的泰迪產生了嚴重的分離焦慮,再加上家庭關係長期不和,嚴重影響了泰迪的情緒發育、心理健康,造成他終身的人格障礙。

幼年期,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關鍵期。這時期,如果孩子不能充分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得到充分的安全感,他的心理狀態可能會發生不良的變化,這種變化甚至會影響他的一輩子,使他對社會、對他人,包括對自己都充滿著不信任。

需要悉心管理的情緒

情緒,你有,我也有。

瑣事,堆砌在一起變成了生活;情緒,就是在充滿瑣事的生活中萌生。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建立,構建了共處的情感環境。情緒,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情緒就發生在我們身上,發生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同事、朋友、老闆、丈夫和我們的孩子……

關於情緒的名詞很多很多,歡喜、難過、緊張、害怕、擔心……有時候它們來得莫名,去無蹤影;有時候它們揮之不去,佔據我們的心靈,浸入我們的生活。生活無處不在,情緒無處不在。不管情緒是好是壞,它們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看法、行為和態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生命。

情緒,可以增進我們和他人的感情;情緒,也可以破壞我們與他人的情感。情緒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感,也可以毀滅我們的生活。有人把高科技和情感環境並稱為是毀滅人類的兩大隱形武器。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關注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可是,孩子的、自己的和家人的情緒更需要被關注。高品質的生活不僅僅需要物質水準提高,更來源於我們情感世界的提升。

兒童情緒心理學的研究指出:

* 家庭中父母越是善於表達自己的積極情感,孩子的情緒發展就越好,而且各項身心健康指標都比較好。

* 父母經常性地、沒有控制地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 父母如果能合理適當地表達自己傷心、悲痛的情緒,反而會增強孩子對他人情緒理解的能力。

我們的情緒需要我們的悉心管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