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在學會說話以前, 有著豐富多彩的體態語言, 它包括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的變化。 科學家們曾饒有興致地研究 過數千名嬰兒, 發現這些變化並非出於偶然, 而是具有心理活動的意義。 所以, 若能破譯寶寶的身體語言, 就能瞭解寶寶的感受和需求, 給予寶寶最貼心的呵護。
寶寶平靜地與你對視, 看起來若無其事, 但是腳的動作非常活躍, 洩露了孩子緊張、激動或者高興的心理活動。 也許他正在想別的事情, 和你的話題沒有什麼 關係, 此時你不妨問問他:“呵呵, 可有特別好玩的事情要和媽媽分享?”吸手指。
Advertisiment
兒童心理學認為, 一般情況下, 吮吸手指是孩童時期吮吸母乳、奶瓶的延伸, 和嬰兒時期的抓握反射一樣, 是一種本能的動作。 大多數情況下, 過一段時間自 己就會好。 如果一個平時不吮吸手指的孩子, 最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吮吸手指, 這可能是孩子的“安慰行為”。 安慰行為說明人的心裡不自在。 回想一下, 最近是不 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讓寶寶感覺孤獨、緊張, 或者擔心?此時父母不要強硬地去制止:“把手放下!髒!”“不要老是吃手!”這樣可能反而使這個習慣得到強化。
孩子只是需要你更多的關注。 最好的親子關係當然是照顧、關愛、傾聽。
Advertisiment
活躍的腳部動作。 比如:孩子的上半身在書桌前好好地寫著作業, 或是在餐桌前安靜地吃飯, 雙腳卻朝著門口的方向, 那多半是孩子想著趕快出去和夥伴們玩 遊戲啦。 你可以說, 專心吃完飯就可以出去玩啦!
寶寶要想逐漸成長為成熟、能幹的人,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習如何通過肢體語言傳遞資訊, 並正確理解別人的肢體語言資訊, 因為人的肢體語言對於人際間的 交流溝 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寶寶從生命的早期開始就在不斷地模仿和學習這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