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棵倒著生長的樹, 不出什麼意外的話, 基本都是按照從中間向周邊, 從上向下的路線發育成長。
先長好軀幹, 之後逐漸向週邊進發。 這是因為頸部和軀幹的肌肉大多由“先鋒官”——腦幹內的運動神經控制, 而四肢肌肉則受坐鎮的“最高級別長官”大腦皮質內的運動神經領導。 按照領導總是最後才露面的規律來說, “最高級別長官”大腦皮質最後才能發育好並開始行使權力(大腦的發展順序是從後向前生長), 所以寶貝最先能控制的是軀幹和頭部的肌肉——先能夠維持身體的姿態, 之後才能指揮自己的四肢和雙手動作,
Advertisiment
之後, 肌肉從頭開始發育, 一直到腳為止。 這就是為什麼寶貝都是先能控制頭和臉的動作(微笑、動嘴的表情等), 然後才有手臂的動作(伸手夠物、自主的抓握), 之後才有腿的動作(爬、走)。
在這個生長過程中, 大腦中有一個默默無聞的奉獻者對寶貝的肢體運動發展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 它就是小腦。
別看小腦貌不驚人, 又皺又小的一團, 住得也比較偏僻——位於大腦的後部, 在大腦皮質下面, 腦幹的後面。 但是, 誰都想不到這個小不點兒的權力卻是不容小覷的。 它在神經系統中發揮著空中交通控管中心的作用, 內部有著密到極點的神經元網格。 別看它只有整體腦部結構的十分之一大小,
Advertisiment
這個小不點兒每時每刻都在接收著負責肌肉運動的“CEO”和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平穩、本體感等分片兒“長官們”發給它的資訊;“運動長官”告知它自己正打算做什麼動作, 各種感覺的“長官”也將其正在做的是什麼動作逐一彙報。 勤勞的“小腦同志”將收集來的所有資訊作出比較、協調之後, 再將命令發出去, 使命令更符合打算做的動作, 並確保各個動作按計劃進行而不至於彼此干擾。
所以, 如果哪方面沒有發育或協調好, 寶貝的肢體運動就會出現問題。 比如倘若寶貝的視力出了問題, 那麼他就會因為看不見有趣的人與物, 而減少了發展運動技能的動機。 而由於欠缺探索事物的動機,
Advertisiment
所以, 如果寶貝想要做些什麼複雜的動作——將不同形狀的木塊嵌入盒內、以筆劃圓圈、學騎三輪腳踏車等, 都不是小腦自己一相情願就可以協調其他兄弟幫忙完成的, 它得等大家都發育良好才可以做到。 因此,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地來。
科學真相
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測知寶貝大腦皮質神經的早期發展狀況。 用稍尖的物體(如筷子)撓寶貝的腳底, 寶貝的腳趾會張開或向上伸展。 這種反應會大約持續到寶貝滿4個月的時候, 此反應被稱為“巴賓斯基現象”。 之後的反應會截然相反, 腳底被撓時腳趾向下蜷曲。 如果寶貝到了半歲左右仍有巴賓斯基現象,
Advertisiment
指導小手冊
近來非常提倡讓小寶貝仰睡, 因為這種睡姿可以減少寶貝猝死的發生。 但是, 總是這麼仰面躺著的話, 寶貝的背肌和頸肌卻又得不到鍛煉了。 怎麼辦?到底是仰睡還是俯睡?答案是:仰睡!但是, 寶貝醒著的時候就要讓他多趴會兒了。 這樣, 為了視線更敞亮, 他就得使勁讓頭抬起來, 頸部及後備肌肉就會收緊, 從而達到了鍛煉的目的。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 改抱為背!因為背著的嬰兒必須以較多的肌肉運動來維持身體平衡與頭部挺直, 前庭器官和本體感覺——兩者均有助於肌肉運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