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這些令人頭疼的行為要禁止嗎

其實, 爸爸媽媽首先要理解寶寶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 再客觀的引導寶寶的認知行為。

1.亂扔東西

當寶寶9個月後就開始熱衷於“扔東西”了, 只要被寶寶拿到手的東西都能樂呵呵的丟出去, 然後享受東西掉地上發出的聲音, 高興的手舞足蹈。 這些行為讓媽媽擔心是寶寶開始懂得“攻擊”人的前兆, 其實不然, 這是寶寶探索和認知的發展, 媽媽們可以適時給予認知教育, 但不要嚴厲禁止寶寶這種行為。

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通過扔東西的過程其實是得到鍛煉了的, 也對這些物體有了新的認知, 所以爸爸媽媽們還要跟寶寶一起玩“扔東西撿東西”的遊戲,

Advertisiment
引導寶寶把扔出去的東西撿回來, 同時告訴寶寶哪些東西可以扔, 哪些不能扔, 讓寶寶對物品有一定認知。

2.咬人

4個月後寶寶就開始要長牙了, 這時候牙齦腫脹引起的不適會讓寶寶通過咬東西或咬人得到緩解, 所以寶寶才會喜歡咬人, 這時候就算媽媽明令禁止也沒用, 反倒要給寶寶準備一些可以咀嚼的機會, 比如餅乾、蔬果片、牙膠、磨牙棒等, 轉移寶寶通過咬人緩解出牙不適的焦點。

1歲左右的寶寶玩耍的時候也會咬人、甚至咬自己, 這是寶寶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 但不是正確的方式, 所以架站更需要適時給予制止, 告訴寶寶這樣是不對的, 1歲的寶寶已經能理解爸爸媽媽的話了。

Advertisiment
對於寶寶咬人的行為, 家長應該瞭解是因為生氣咬人還是其他, 然後針砭時弊的對待。

3.爬危險的高處

寶寶開始學步後, 腿部力量大增, 就喜歡往高的地方爬了, 這種行為爸媽不需要禁止, 但要做好安全措施。 因為爬高不僅能鍛煉寶寶體能, 還能促進小腦和額葉的發育, 對寶寶空間感的認知能力有很大幫助, 所以爸爸媽媽可不要打擊寶寶爬高的積極性哦。

需要注意的是, 當寶寶在爬高的時候, 家長一定要站在“安全距離”內, 伸手便能接到寶寶, 以免寶寶在攀爬的過程中發生危險, 在寶寶學步期間應該把家裡的桌角和桌腿包上軟墊, 收起那些尖銳、易碎的物品, 尤其注意不要再窗戶和陽臺下面放置可以讓寶寶墊腳的物品……總而言之就是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活動場所。

Advertisiment

4.小氣

1歲半後的寶寶以自我為中心, 變得很“小氣”, 自己的東西不願意與人分享, 甚至別人的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 對於寶寶小氣的行為, 家長要及時干預, 引導寶寶學會分享。 因為寶寶還分不清“你, 我, 他”的區別, 所以家長不能強迫寶寶要“慷慨”, 只要引導寶寶認識所有權的概念, 再學習和他人分享。

寶寶“小氣”的行為可以通過多結交朋友, 多和小朋友們玩耍而得到改善, 當寶寶因為和他人共用而體驗到樂趣時, 就會慢慢樂於與他人分享了。 此外, 父母也要做出“樂於分享”的表率, 讓寶寶在這種耳濡目染的薰陶下, 遠離“小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