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這四種性格“很要命”!3歲前一定要改掉!

3-6歲, 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重要階段, 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性格的人, 需要家長關注和培養。

若孩子出現害羞、壞脾氣、不合群等性格特點時, 家長需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 因為這些潛在性格暗號很可能讓你的孩子變成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3歲是孩子身體和心智發育的重要轉折期, 一旦錯過了這個年齡段, 孩子性格上的缺點就很難再改變, 成語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把孩子打造成一個開朗、樂觀還善交際的三好寶寶呢?小編老師會在今天的文章中分享引導寶寶性格塑造的方法,

Advertisiment
請家長務必在孩子3歲前幫其矯正過來。

Tips:

3-6歲, 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 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 俗話說:3歲看大, 7歲看老。 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 就初見端倪了。

年輕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 只不過這些特質不會只是父母的“希望”就會出現, 更多情況下, 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的。

高危“性格信號”, 家長需干預。

01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 在家的時候, 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 可一旦來了外人, 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

事實上, 害羞的孩子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 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

Advertisiment

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 並遵守規則。 但不可否認得是, 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 他們的“安全區域”小, 因此適應慢, 花費時間長;

由於不愛爭取, 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事, 害羞的孩子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

改進要點:

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並不是那麼“與眾不同”, 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 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

雖然他願意到外面玩, 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 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 只能讓他更不自在。

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 如何爭取並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瞭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

Advertisiment
這些方法都需要身經百戰的父母去傳授和引導。

02

壞脾氣

一位媽媽這樣描述她的煩惱:“我3歲多的孩子常常大發脾氣。 當他不願意做某件事情時, 他就會賴在地上, 大哭大鬧。 如此我很不願意帶他出去, 因為他常常大發脾氣。

每次他發脾氣, 哄勸、呵斥、打罵、教訓等各種各樣的方法, 我都嘗試過, 儘管當時能把他鎮壓“下去, 可是這種事情一次次發生, 弄得我筋疲力盡。 ”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 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

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 他就會再發脾氣,

Advertisiment
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改進要點:

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 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 卻不是健康的。 家長需要對孩子傳達一個資訊:生氣可以, 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洩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專門的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 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被大力宣導。 “安全發洩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被廣泛使用。 當孩子十分憤怒時, 家長可以在家採用類似的方式來轉移、排解孩子的怒氣。

03

“我不行”

“我不行”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的最揪心的話。 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 為此, 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 孩子仍是將“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

Advertisiment

研究發現, 孩子挫折承受力弱, 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 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 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掛在嘴邊, 一點點好的表現都誇讚不已。

但是, 孩子在外獲得的資訊於此反差極大。 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 在某些方面, 還差得很遠。 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

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 關注過多, 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 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 怕出錯, 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 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 不敢輕易嘗試。

改進要點:

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 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 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

最重要的事, 家長應該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 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今天你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更有信心去面對困難。

04

不合群

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而另外一群孩子則堪稱“異類”。他們很容易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他們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

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加入遊戲。三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説明和支援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玩。

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遊戲規則有困難,也容易在遊戲中稍有不如意就發脾氣。

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改進要點:

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影響。父母在人際交往上的積極健康的正確示範,是孩子開啟“健康社交”的前提。

父母儘量多帶孩子外出玩耍,和別的孩子們相處的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總結出一套適用於自己的“社交技巧”。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最好能做到不要插手孩子間的爭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孩子將會獲益更多!

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今天你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更有信心去面對困難。

04

不合群

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而另外一群孩子則堪稱“異類”。他們很容易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他們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

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加入遊戲。三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説明和支援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玩。

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遊戲規則有困難,也容易在遊戲中稍有不如意就發脾氣。

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改進要點:

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影響。父母在人際交往上的積極健康的正確示範,是孩子開啟“健康社交”的前提。

父母儘量多帶孩子外出玩耍,和別的孩子們相處的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總結出一套適用於自己的“社交技巧”。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最好能做到不要插手孩子間的爭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孩子將會獲益更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