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過早“學習”易造成多動症


孩子動來動去, 扭來扭去, 不停地說話, 一刻不能閑, 不一定是多動症, 依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第四版,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的診斷標準為:
1、在功課上, 常常不能注意細節, 或犯粗心大意之錯;
2、常常無法維持注意力在作業上;
3、常常逃避、不喜歡、勉強去做需要用到心智慧力的作業, 如學校功課、家庭作業。 現有這些症狀的孩子非常多, 美國有9%的青少年(13~18歲)被診斷為多動症。 一般來說, 男生的數量更多, 是女生的4倍。
過早“學習”容易造成多動症
其實ADHD的誤診率很高, 僅次於阿茲海默症。 美國賓州大學醫科醫生和心理學博士薩克斯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叫《浮萍男孩》(BoysAdrift),
Advertisiment
他認為, 當今社會患有ADHD如此多的原因有:學校課程速度加快、幼稚園變成小學的先修班。 孩子在教室中, 純知識的填塞取代了過去動手做的經驗, 使得許多比較不耐久坐的孩子對上學沒有了興趣。
另外, 癡迷於電玩遊戲, 也可能會加劇孩子的多動症, 它會影響孩子大腦中掌管動機的部位—伏隔核和背側前額葉皮質(DLPFC)的平衡。 伏隔核管動機和驅力, 而DLPFC給驅力提供目標, 兩者必須合作, 保持平衡, 才能使孩子有動機, 朝一個真實世界的目標前進。 當孩子電玩打得太凶時, 過度的專注和聲光刺激, 會使伏隔核充滿血液, 而使DLPFC的血液變少, 這使孩子得到達到目標的報酬,
Advertisiment
但是這報酬卻沒有真實世界的意義, 是虛擬的, 打電動會讓人上癮, 而這對大腦神經發育沒有好處。
藥物不是改善多動症的最佳良方
薩克斯醫生認為, 許多被誤診的孩子其實不必服藥, 只是需要一個符合他們發展的課程表, 和一個懂得如何教的老師。 藥物都有副作用, ADHD藥物傷害大腦的地方就是大腦的伏隔核。 實驗發現, 伏隔核越小, 人越冷漠, 缺乏動力。 若是被破壞, 孩子沒有動機, 就會很懶, 不想工作。 在實驗上, 被餵食過動症藥的老鼠, 即使在危險來時, 也不想逃跑。
麻省理工學院的JohnGabrieli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將開給ADHD孩子的藥物給正常的孩子吃, 也暫時停止ADHD孩子的服藥, 然後看這些兒童在有藥、無藥的情況下, 學習的情形。
Advertisiment
結果發現ADHD的藥物可以增進正常兒童的表現, 增加的程度跟ADHD孩子一樣。 也就是說, 即使沒有ADHD的孩子吃了藥, 學習也會變得好, 所以ADHD的孩子吃了藥後, 學習變好了, 並不能證明他們就有這個病, 而是藥物本身就能改善學習。 不過現在醫生一般都建議, 用運動的方式來改善孩子的過動症狀況。 ADHD是個複雜的病症, 與基因和後天環境有關, 藥物並不能治癒, 只能減緩症狀, 父母要多去瞭解科學, 用知識來保護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