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O型腿在醫學上也稱之為“膝內翻”。 造成寶寶O型腿的原因很多, 如軟骨營養障礙等, 但以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為多, 早期以多汗、易驚為主要症狀, 如不及時糾正, 會影響骨骼發育。
佝僂病患兒長到1歲左右, 學站學走路時, 腿部難以負荷身體的重量, 就會導致下肢朝外側彎曲而形成O型腿。
但近日在網上卻有傳言稱, 寶寶過早學早路也可導致O型腿, 這是真的嗎?O型腿和學走路早晚有關嗎?
什麼時候寶寶學走路?寶寶的生長發育是有一定規律的, 一般來講寶寶在10個月左右才開始學習走路, 這符合正常的生長發育規律,
Advertisiment
總結:
讓孩子過早學走路, 確實可增加O型腿的患病。 所以, 千萬不要以為讓孩子越早學走路就越好。 孩子學走路, 只有等到腿部發育完善, 有足夠的支撐身體力量的時候才最佳。
O型腿的矯正方法:手術、正O儀器、夾板、綁腿、鍛煉、矯正鞋墊等。
Advertisiment
手術適應於有骨性畸形的患者。 通過手術截骨+內固定矯形, 可以馬上恢復正常的肢體力線及外觀。
嚴重的膝內翻畸形, 一期新截骨+內固定矯形可能會造成神經、血管緊張及牽拉, 易出現相關併發症。 故可採用外固定架輔助下截骨矯形, 緩慢糾正畸形, 避免神經、血管的併發症, 手術也較微創。
非手術矯正方法, 其原理基本一致, 都是通過鬆弛膝關節內側副韌帶, 恢復膝關節內外側的穩定結構。 從而使脛骨外翻, 達到矯正目標。 非手術矯正方法, 好處是費用低、風險小, 缺陷則是主動治療, 見效慢, 需要長期堅持。 沒有恒心就達不到矯正目的。
爬行有利寶寶發育 科學訓練寶寶爬行5法則也許有些媽媽會認為,
Advertisiment
因爬行有利於寶寶的腦子發育, 爬行的寶寶才會越來越聰明。 一些媽媽過於溺愛自己的寶寶, 往往不經過爬行就直接行走, 甚至用學步車幫助寶寶行走, 其實這個越過了正常發育階段的"快"不見得是件好事。
從人體的行動發育規律都是在神經系統的管理下由簡單到複雜, 由不協調的協調的, 而寶寶最早實施運動規律的動作也就是爬行。
寶寶早爬行、多爬行, 可有利於大腦發育, 可幫助大腦加強對手、足、眼的神經運動的調控, 開發寶寶的智力潛能。
Advertisiment
爬行則使孩子在未能行走前的視聽範圍大幅度擴大, 無疑會使整個腦的功能"更上一層樓", 姿態是由靜到動, 範圍由點到面, 刺激量大了, 思維、語言與想像能力自然得到了平衡發展與提高。 爬行屬於全身運動, 可訓練小腦的平衡與反應聯繫, 促進神經纖維相互纏繞形成網路, 有利於腦神經系統結構的完善, 必然會對寶寶學習語言與閱讀發揮良好影響。
再者, 爬行動作都要經過抬頭、翻身、打滾、匍行等中間環節,
Advertisiment
寶寶不會爬, 大部分是由於過於溺愛, 撫養方式不當造成的。
以下幾方法訓練寶寶爬行:1. 抵足爬行:讓寶寶俯臥在床上, 父母用手掌頂住寶寶的腳, 寶寶就會自動地蹬住你的手往前爬, 必要時可用一點外力幫助孩子前進。 每天練習2-4次, 每次爬行2-4米, 要天天堅持。
2. 上肢準備:俯臥抬頭兩臂撐起上半身, 並逗引寶寶抬頭。 出生15天后可適當練習;滿月後每天3-4次, 可累計半小時。
3. 單臂支撐體重:當寶寶學會上述動作後,可在其俯臥時,用玩具在他一側手臂上方逗引他夠玩具,兩臂可輪流練習。
4. 下肢準備:3-4個月左右,可將寶寶跪抱在你的大腿上,或當你仰臥時,讓他跪在你的體側,手扶著你的身體,和他一起念兒歌、玩玩具,鍛煉寶寶膝部的支撐力量。
5. 四肢協調爬行:讓寶寶手膝(或手足)著地,腹部離開床面,四肢協調爬行。若寶寶腹部不能離開床面或不能向前移動,可用手托住寶寶腹部或用長圍巾兜住腹部,用玩具誘導他爬行。
每次爬行練習時間不要太長,寶寶在較硬的地上爬行時,最好在膠墊上練習,防止膝蓋磨擦引起疼痛而不願爬行。
3. 單臂支撐體重:當寶寶學會上述動作後,可在其俯臥時,用玩具在他一側手臂上方逗引他夠玩具,兩臂可輪流練習。
4. 下肢準備:3-4個月左右,可將寶寶跪抱在你的大腿上,或當你仰臥時,讓他跪在你的體側,手扶著你的身體,和他一起念兒歌、玩玩具,鍛煉寶寶膝部的支撐力量。
5. 四肢協調爬行:讓寶寶手膝(或手足)著地,腹部離開床面,四肢協調爬行。若寶寶腹部不能離開床面或不能向前移動,可用手托住寶寶腹部或用長圍巾兜住腹部,用玩具誘導他爬行。
每次爬行練習時間不要太長,寶寶在較硬的地上爬行時,最好在膠墊上練習,防止膝蓋磨擦引起疼痛而不願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