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電子產品很豐富, 從電視、家庭DVD、電腦, 發展到iPad、手機……資訊資訊無處不在, 這些電子產品的身影也無處不在,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 我們早已步入了S時代:螢幕時代“ScreenGeneration”。
對於幾歲大的孩子才能夠接觸電子產品, 恰恰反映了我們對這個時代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新奇豐富的電子螢幕對學齡前孩子的莫大吸引力, 一方面我們擔憂于其對孩子成長、發育的大隱患。 我們一方面覺得在數碼時代怎麼可能完全逃避電子產品, 一方面又覺得是不是應該讓年幼的孩子絕對隔離這些產品才更有益呢?
Advertisiment
在這裡, 我想說的是, 大家都本末倒置了。 我們要擔憂的, 不是電子產品這個“死物”, 而是家庭教育這個“活人”。
何為教育的目的?大家眾說紛紜, 角度不同, 對教育的理解也不同。 我私覺得,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讓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知道如何尋求資訊, 如何評估資訊的品質, 如何有創意和有效地運用資訊來達到目的。
所以在電子媒體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的時候, 它充其量只不過是我們教育中獲取“資訊”的工具, 我們躲不開, 也無需躲, 我們避免不了孩子一輩子都接觸不了電子產品, 但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如何去正視這些產品。
讓這些電子產品變成教育的工具, 而不是變成孩子的保姆;讓這些電子產品成為孩子多姿多彩生活的一小部分,
Advertisiment
第一個需要評估的是電子產品的時間管理。
試想想, 一個在家裡人人都捧著手機上網, 可以避免孩子不把玩手機嗎?一個電視機24小時都在播放的“電視保姆”家庭, 孩子即便不看電視, 其活動也備受電視干擾, 又談何培養專注力, 啟迪智慧和身體健康?
那要是處在合理管理電子產品時間的家庭裡, 孩子的視力、專注力和大腦發育是否一定會被電子產品所干擾?以近視為例, 借用臺灣兒科聯盟的調查分析, 孩子的近視並非絕對是電子產品惹的禍,
Advertisiment
我要說的是, 在運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 我們還是有一個“彈性”的時間管理空間。 美國學者的研究指出, 只要兒童不過度沉湎於電視, 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成績就不會受到顯著的影響, 與同伴玩耍的時間也沒有顯著減少(Huston等, 1999;Liebert&Sprafkin,1988)。 實際上, 有研究發現, 兒童從電視中獲得許多有益資訊, 尤其在看教育節目時(Anderson等, 2001)。
這個“度”如何把握呢?
有個可以追溯的依據是, 從60年代第一部早教節目《芝麻街》的問世開始,
Advertisiment
同時, 2012年日本的兒童與媒體研究會對240名1.5歲的幼兒進行了語言學習能力和看電視時間的調查, 顯示如果寶寶看電視的時間低於一小時, 則與不讓他看電視沒有太大的差別, 不過若讓寶寶看3小時以上, 會說20個詞彙的寶寶則大幅減少, 看4小時以上的寶寶, 會說10個詞彙的也明顯減少。
以上都只是一個參考。 但不管是從哪個角度, 無論是否有電子產品, 共識是, 合理並妥當地評估自己的家庭對於電子產品的時間管理, 才是更為關鍵。 短時間接觸, 和分散時間接觸, 並不造成“過度”的惡果。
Advertisiment
第二個需要評估的條件是家庭環境。
臺灣兒童聯盟在2012年指出, 在觀看電子產品的時候, 家長有效的陪伴、高品質的親子溝通和妥善的時間管理是可以避免孩子陷入電子產品成癮的危機中。
成癮是一種怎麼樣的表現?多數人說, 成癮是孩子時時刻刻都捧著電子產品, 要求玩電子產品的所求和欲望越來越多, 父母在這方面和孩子的拉鋸和對峙, 隨著年齡增加只會越來越頭疼。
這真的是電子產品帶來的迢迢不歸路?回歸到我們對於電子產品本身, 我們是否要思考一下, 我們從一開始, 有從一而終地做到了以下的事情嗎?
・我們是否教會了孩子對於電子產品的時間管理;
・我們是否有有效、高品質地陪伴孩子, 並挑選了優質的內容,比如適合孩子的節目,益智錄影帶和親社會課程;
・我們是否有訂好全家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家規。
以上三件事情反映的核心思考是:
・我們是否在家庭教育中有意無意地推動了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成癮?
・我們是否自己的潛意識裡也忽視了自己作為孩子首要教育者的關鍵角色?
・在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家庭裡,我們是否能做到絕對禁止?如果自己都根本離不開電子產品,卻不讓孩子去接觸他們,這難道不會導致報復性反彈?
・在決定引入電子產品的家庭裡,又是否有意識地去引導和監控,讓孩子的習慣和認知能力也能健康地發展?
我們對電子產品是必須得持有謹慎的態度,因此,我們作為家長是絕對不能“置身事外”。有什麼就用什麼,和認識了“什麼是對我們有用”之後才用,絕對是兩碼事。唯有監控它的內容,説明缺乏電視素養的年幼孩子去理解和分析有用的資訊,再配合有質的親子活動,那麼電子產品才能為我們所有,成為教育孩子的一種有效方式。
結語:任何東西,它有沒有意義,乃至於多大的意義都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在教育領域裡,我們從來都是在不停地在進行革新,我們刷新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觀,刷新一代又一代的教育方法。
適應這個時代,不代表這個時代出現什麼新產品、新概念,我們就不需鑒別地採用什麼,或者是一味的拒絕。我們不能讓電子產品帶著走,電子產品也不會一橫空出世就剝奪了我們所有的教育努力,搶走了孩子的注意力,變成了孩子的保姆。
很是贊同新加坡親子教育專家@陳禾的一個教育理念,讓孩子有路可走。是的,我是這麼想的:在面對電子產品、乃至於其他教育工具,最好的辦法是,讓其成為豐富多彩的一小部分,讓其在安全的界限範圍內有創意、有品質的發揮功效,並引導孩子去合理,妥善地看待電子產品,這才是王道。
而這些,才是我們要思考的初衷,否則,不管是何時“開放”電子產品的禁令,我們還是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苦苦掙扎”的境地。
並挑選了優質的內容,比如適合孩子的節目,益智錄影帶和親社會課程;・我們是否有訂好全家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家規。
以上三件事情反映的核心思考是:
・我們是否在家庭教育中有意無意地推動了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成癮?
・我們是否自己的潛意識裡也忽視了自己作為孩子首要教育者的關鍵角色?
・在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家庭裡,我們是否能做到絕對禁止?如果自己都根本離不開電子產品,卻不讓孩子去接觸他們,這難道不會導致報復性反彈?
・在決定引入電子產品的家庭裡,又是否有意識地去引導和監控,讓孩子的習慣和認知能力也能健康地發展?
我們對電子產品是必須得持有謹慎的態度,因此,我們作為家長是絕對不能“置身事外”。有什麼就用什麼,和認識了“什麼是對我們有用”之後才用,絕對是兩碼事。唯有監控它的內容,説明缺乏電視素養的年幼孩子去理解和分析有用的資訊,再配合有質的親子活動,那麼電子產品才能為我們所有,成為教育孩子的一種有效方式。
結語:任何東西,它有沒有意義,乃至於多大的意義都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在教育領域裡,我們從來都是在不停地在進行革新,我們刷新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觀,刷新一代又一代的教育方法。
適應這個時代,不代表這個時代出現什麼新產品、新概念,我們就不需鑒別地採用什麼,或者是一味的拒絕。我們不能讓電子產品帶著走,電子產品也不會一橫空出世就剝奪了我們所有的教育努力,搶走了孩子的注意力,變成了孩子的保姆。
很是贊同新加坡親子教育專家@陳禾的一個教育理念,讓孩子有路可走。是的,我是這麼想的:在面對電子產品、乃至於其他教育工具,最好的辦法是,讓其成為豐富多彩的一小部分,讓其在安全的界限範圍內有創意、有品質的發揮功效,並引導孩子去合理,妥善地看待電子產品,這才是王道。
而這些,才是我們要思考的初衷,否則,不管是何時“開放”電子產品的禁令,我們還是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苦苦掙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