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寒風吹徹, 很多寶寶的臉蛋、小手等部位最容易長凍瘡, 一般表現為暗紅色斑塊, 有些寶寶還會出現痛癢感覺。 保暖不到位、穿著過緊, 再加上寶寶皮膚散熱快、耗熱多, 對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也比成年人更為敏感的特點, 凍瘡常常纏上寶寶。 媽媽們應該怎樣呵護小寶寶, 讓寶寶遠離凍瘡呢?
治凍瘡:是否破潰決定用哪種藥凍瘡都長在什麼部位呢?凍瘡一般多發生在身體的末端, 特別是暴露部位, 比如:面部、耳廓、手指、手臂、小腿、足跟、足趾。 臨床表現為暗紫紅色斑塊或者結節, 部分有水腫, 邊緣鮮紅色,
Advertisiment
這裡給家長提供治療必殺技, 提醒務必分清凍瘡有否破潰。
未破潰者:可以用一些促進血液迴圈的藥物, 如辣椒酊、維生素E軟膏、10%樟腦軟膏, 必要時可內服血管擴張劑如煙酸。 特別提醒:寶寶口服劑量記得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有破潰者:可以用一些5%硼酸軟膏、紅黴素軟膏。
此外, 寶媽們不要盲目地用揉搓或者熱水泡來自行治療凍瘡, 因為力量或者溫度控制不好, 很容易使寶寶的皮膚組織受到二次打擊, 甚至發生感染, 如果擦抹藥膏不見好轉, 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預防凍瘡, 做到三注意(1)注意保暖、防潮
Advertisiment
在這個寒冬, 媽媽要注意寶寶皮膚暴露的地方要多加保護, 例如是小手和臉部。 如果要帶寶寶出門時, 儘量讓寶寶戴口罩、手套、防風耳罩等。 另外潮濕可以加速體內熱量的散失, 因此應經常保持服裝、鞋襪乾燥。 同時還應注意鞋襪的大小要鬆緊適宜, 不要過緊或者過小, 這樣都會影響血液迴圈。
(2)注意平時護理
在冬季, 寶寶都會有不少的戶外活動。 媽媽在可能的情況下, 儘量每天給寶寶易患凍瘡處做皮膚按摩, 例如小手小腳等, 以促進血液迴圈, 減少凍瘡的發生。 除此之外, 當寶寶從戶外回到戶內時, 受凍的地方不適宜立即烤火或用熱水浸泡肢體, 應該先讓肢體自然複溫。
(3)注意護膚
媽媽還可以在易受凍部位搽凡士林或其他油脂類護膚品,
Advertisiment
此外, 防止凍瘡, 也可以使用小偏方。 以下這些偏方都是深受寶媽們推薦的, 不妨試試。
偏方一:把蘿蔔切成厚片, 煮熟再晾溫, 敷在凍瘡上, 等涼後再換新的。
偏方二:如果寶寶覺得凍瘡癢, 就把生薑在火上烤熱, 再切成片輕輕地擦塗在凍瘡上, 可以明顯止癢。
偏方三:準備3~4個新鮮橘皮, 生薑30克, 加水2000毫升, 煮30分鐘。 待水變溫後把寶寶有凍瘡的手放在裡面泡30分鐘, 如果水涼後再加熱到溫熱。
偏方四:夏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