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開始了性別角色認同

孩子對自己性別的認同, 一般都會經過無知、好奇、害羞等不同的階段。 身為父母, 也許應該消除自己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給孩子一個廣闊的自我空間。

有一天, 爸爸帶玲玲去百貨公司。 爸爸對玲玲說, 因為爸爸是男生所以不能帶玲玲去女生廁所。 從此玲玲每次上廁所, 都要問大人:“我是什麼?”“你是女生啊!”大人們就會這麼告訴她。 對於自己的這個“新身份”, 玲玲覺得非常有趣, 她開始關心家裡其他成員的性別, 往往要把每個人都問一遍, 她才會滿意。

男生?女生?

不同年齡層的孩子, 對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的性別認同有個發展的過程。

Advertisiment

兩歲半到三歲期間, 孩子對“我是誰”開始有初步的概念, 他們會用“我”或“我的”來表示自己或屬於自己的, 而對自己的性別的認同, 則是孩子建立自我概念很重要的一環。

這個階段的孩子, 從在幼稚園上廁所時男生、女生必須分開以及男生不能穿裙子等方面, 開始意識到男女有別。 孩子會很好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是男生還是女生, 究竟是和媽媽一樣, 還是和爸爸一樣。 不過, 這時他們還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

四歲孩子的“性別意識”開始豐富許多。 他們對性別的差異也比三歲時更好奇。 當他們發現男女上廁所的方式不同時, 通常會好奇地問“為什麼男生要站著尿尿, 而女生要坐著尿尿?”

Advertisiment

同樣, 他們對自己的生☆禁☆殖☆禁☆器也產生了好奇, 想看看自己的和別人的有什麼不一樣。 有時, 聽到有人提起“肚臍”或“尿尿”、“小雞雞”等字眼, 會覺得神秘而咯咯地偷笑。

甚至有的孩子會因為實在太好奇, 玩起脫褲子之類的遊戲。 建議父母儘量以最自然的態度處理, 也借機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如果發現孩子喜歡玩這類遊戲, 不妨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或避免讓會一起玩這樣遊戲的孩子聚在一起。

到了五歲, 孩子對性別的興趣不再像四歲時那樣濃厚, 他們瞭解兩性的差異, 除了外表的不同外, 還包括生☆禁☆殖☆禁☆器官的不同。 如果你問他們, 男生和女生有什麼不一樣, 最常聽到的答案可能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可以留長髮”等。

Advertisiment
如果你一直問他, 他也許會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你:“男生有小雞雞, 女生沒有。 ”

同樣, 當大人提到與性有關的東西, 五歲的孩子已經會表現得不好意思, 對自己的身體也開始變得矜持,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換衣服或上廁所時可能會要求關門。 不過, 大部分的時候, 男孩女孩還是可以愉快地在一起玩耍相處, 並不在意性別的差別。

平等的性別角色認同

性別差異除了男女生理上的不同之外, 強大的社會壓力從嬰兒一出生便不斷地影響他們, 要求他們去扮演符合社會文化認同的性別角色。 幼兒時期, 受父母及家庭影響最深,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同學、老師、學校以至整個社會, 都在慢慢地使孩子扮演適合他(或她)性別的行為模式。

Advertisiment

身為父母, 我們應該留意自己對性別角色的認識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我們應該相信, 平等的性別角色, 有利於孩子發展更寬廣的自我實現空間。 也就是說, 不論孩子的性別如何, 每個孩子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施展才華。 在這個社會, 成功與否同性別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