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隨地大小便該如何處理

炎炎家原來住的是平房, 上公共廁所有些不方便。 父母怕麻煩就經常讓炎炎在院子裡大小便, 從此炎炎便養成了隨地大小便的壞習慣。

後來炎炎家搬進了樓房, 即使上廁所很方便, 但由於從小沒有對炎炎進行正確的排便習慣訓練, 3歲的炎炎仍然“固執”地隨地大小便, 把家里弄得髒兮兮的。 父母領他出去玩的時候也是如此, 不論走到哪兒, 只要炎炎想小便了, 就隨意找個地方“解決”。

起初父母覺得炎炎還小, 不用太在意, 可眼看著小傢伙到了上幼稚園的年齡, 父母就開始擔心炎炎隨地大小便的壞習慣會遭到小朋友的嘲笑。

Advertisiment

通常, 當孩子處於1歲或稍大一點的年齡時, 都不喜歡在便器上或廁所裡小便, 寧可到處尿或尿在尿布和褲子裡。 還有的孩子, 在公共場所或大街上任何地方大小便, 而不是到廁所裡去大小便。 也許他只是圖方便, 但有時候, 這卻會成為一種習慣。

一般來說, 這都是由於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孩子還小的時候並沒有強烈的自我意識, 比較容易任由父母指揮。 2歲以後, 他們逐漸有了自我主張, 開始懂得說不, 不肯凡事任人擺佈。 這時的孩子, 已經受到父母的教導要在廁所大小便了。 如果孩子拒絕上廁所大小便, 一定是有他的道理, 比如不喜歡在寒冷的天氣裡露出小屁股來大小便, 又如孩子大小便時父母總催促讓他快一些,

Advertisiment
這些都會令孩子很反感。 還有若父母讓他坐在成人馬桶上解大便, 會讓他感到不舒服等。 這些表現, 是孩子的正常反應。 隨著年齡的增長, 他就會逐漸改變隨地大小便的毛病。

但是,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當, 那麼就有可能造成難以解決問題。 例如, 有時候父母帶孩子去公園散步, 孩子憋急了, 而附近又沒有廁所, 父母就讓孩子在草地上、樹林裡“排憂解難”。 父母的這種做法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使孩子覺得隨地大小便是沒有問題的, 只要自己方便就行。

若父母對此一直持縱容態度, 孩子就會一直保持這個習慣。 當孩子稍大一點後, 出現同樣的情況時, 有的父母還會給孩子找一些藉口來支持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

Advertisiment
例如, 父母可能會說:“孩子小不要緊的。 ”或者說:“附近沒有廁所。 ”甚至有的還鼓勵說:“大小便是肥料, 可以幫助花草生長。 ”等等。

父母的這些言行, 往往被孩子記在心裡。 將來碰到大小便急的時候, 就會採用父母教的這種方法, 並為自己找到適當的藉口。

除了父母的教育出現差錯外, 還有一些大一點的孩子到處大小便, 目的是為了惡作劇。 出現這種情況後,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仍不加以制止, 不但影響公共衛生, 為社會道德所不容許, 也會讓孩子形成不遵守社會規範、不愛整潔、不能自律等性格特徵。

孩子隨地大小便, 這無論如何都算不上好習慣。 但是, 父母如何才能幫助孩子養成在廁所裡大小便的習慣呢?

Advertisiment

父母可以採取以下這些方法, 讓孩子擺脫隨地大小便的習慣:

1.消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隨地大小便, 很有可能是因為好奇。 所以, 父母首先要消除孩子的這份好奇心, 然後,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體構造, 讓他明白自己身體的隱私部位不能給別人看, 這是有關羞恥感的問題。

2.父母要學會制止

對於孩子的隨地大小便, 父母應當學會制止, 告訴他這是不對的行為。 除此之外, 父母還要以身作則, 自己先做到不為孩子的隨地大小便找藉口, 這樣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健康的榜樣。

3.提高孩子的道德感

當孩子看見有別的小朋友隨地大小便時, 父母應當指出這是不對的做法, 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並嚴格禁止孩子去模仿。

Advertisiment

4.指導孩子進行自我排便

平時, 家長應該耐心地指導孩子如何進行自我排便, 包括如何脫褲子、坐痰盂、擦屁股、穿回褲子等。 如果孩子做得正確, 就給予獎勵, 如果做得不好, 就要對孩子的做法進行糾正.但不要發脾氣。 對於較大的孩子, 主要是教育他要學會控制自己, 著急的時候儘量忍一下, 去找廁所。 使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教育孩子養成愛護公共衛生、愛清潔、遵守紀律的好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