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需要獲得用雙手“思考”的機會

不少家長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孩子總是閒不住, 他可能有多動症吧?”“孩子為什麼總是搶人東西、打人、抓人?”“孩子的注意力總是集中不了, 每次讓他看會兒書, 他看不了兩分鐘就開始玩這個玩那個。 ”……孩子為什麼這樣呢?這真的是一種問題行為嗎?

 對於孩子來說, 在他語言能力發展起來之前, 他是處在“手快於心”的階段的, 所以他會像蒙台梭利描述的那樣, “借雙手探索世界”, 因為他的雙手是他“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 所以, 當你試圖讓他安靜一會兒的時候, 他似乎一刻也停不下來;當他看到某個喜歡的玩具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他不會去想這個玩具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 而是不假思索, 伸手就去把玩具搶過來;當他看到某個喜歡的小朋友或者成人的時候, 他會伸手去打他;當他感受到“威脅”(比如別的小朋友試圖接近他, 但是他感覺這種接近可能會侵犯自己)的時候, 他會迅速伸手去抓人、打人;當他拿到某個玩具的時候, 他會不斷地砸這個玩具, 直到把他砸碎, 最終讓它成為一堆廢物……

如果我們理解了孩子通過雙手去探索世界, 雙手是他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這個道理, 我們就不會責怪孩子多動, 而是會更多地尊重他這種探究事物的要求。

在這個基礎上給於他一些必要的引導, 讓他在親子交流的過程中悟得最恰當的最合乎社會規範的交往方式,

Advertisiment
或者尋覓到更多探究事物奧秘的方式。 比如, 只要媽媽抱寶寶在手, 他就不停地打媽媽, 抓媽媽頭髮, 一邊打一邊抓, 還一邊笑眯眯地看著媽媽, 好像很享受的模樣, 這時候, 如果媽媽“啪”地給他小手一巴掌, 或者瞪著眼睛訓斥他一頓, 他可能就會莫名其妙:“我做錯什麼了?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我這是打人了嗎?”

更要命的是, 我們借由這種教育方式教給了他一個打人的概念, 而他本來沒有要打人的概念。 此後, 他會更多地依賴這樣的行為來吸引媽媽的注意, 獲得媽媽更多激烈的反應。 相反, 如果我們理解了孩子這種經由手來探索世界的心理需求, 明白他需要用手去“接觸”(儘管這種接觸在我們看來不那麼友好)他面臨的事物,

Advertisiment
並通過這個器官去理解事物, 我們就不會採取前面所述的如此粗暴而無效的方式來應對, 而是會以另外的方式來説明他更好地探索世界、理解事物。 這時候, 我們就可以跟他說:“這樣會把媽媽打痛的, 你喜歡媽媽可以輕輕地摸摸媽媽, 或者拍拍媽媽, 或者親親媽媽。 ”如此, 一個正確的行為方式就會在他的腦海裡形成概念, 長此以往, 他就會變得很乖巧, 而不會變得越來越頑劣, 越來越令我們頭痛。

正如蒙台梭利提到的那樣, 心智活動和身體的活動並非是兩回事, 對於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如果想要他好好學習, 專心思考就必須規定他安安靜靜坐在某個角落, 集中注意力去做某個事情,

Advertisiment
對於孩子來說, 很多時候他都是做不到的。 因為他不用雙手就無法思考, 甚至他還須不停地走動, 讓動作與思考同時進行。 所以, 我們沒有必要非要限制孩子, 讓他安靜, 讓他“專心”。 讓他雙手不停地動著, 雙腳不停地走動著, 而不要將他限制在某個固定的位置, 我們實際上就相當於給他創造了最好的供他探索與思考的環境。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比如讀書, 如果我們給他讀一個故事, 他剛聽了兩句就“遠走高飛”, 這時候, 把他抓回來不是最好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則是, 你繼續念你的故事, 讓他自由自在的走來走去地玩耍。 你很快就會發現, 這個看似無所用心的小傢伙可能突然會跑回來看看你手中的書, 或者向你提出一個問題。

Advertisiment
雖然他身在曹營, 但是心還在漢, 並非我們想像的, 他已經遠離你念著的故事, 神游四方去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