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媽媽熱點>正文

寶寶預防接種疫苗Q&A問答

寶寶接種疫苗, 俗稱打防疫針, 此乃保護孩子少受或不受某些傳染病之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如今不懂得這一點的父母大概不多了。 不過, 或似懂非懂、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心存某些疑慮的家長也不在少數。

比如, 前幾天筆者在門診就遇到一位年輕母親詢問:“大夫, 我的孩子明明3個月了, 體質比較弱, 明明的奶奶說只要多打防疫針, 孩子就會少生病。 可爺爺又說疫苗是用細菌、病毒或它們所產生的毒素製成的, 有一定毒性, 孩子打得越少越好。 到底該聽誰的?”

其實, 孩子的奶奶與爺爺的說法都不正確,

Advertisiment
筆者將在後面給予闡釋。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不少, 筆者特撰此文, 以解除年輕父母們的困惑。

小寶寶能耐受疫苗嗎?

如明明的爺爺所說, 疫苗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製成的, 經過人工培養繁殖, 使其喪失致病能力, 但仍舊保留了免疫原性。

Advertisiment
於是, 不少家長擔心, 寶寶小小年紀能夠耐受嗎?

這種擔心不是毫無道理, 也不僅限於國人。 在歐美諸國, 同樣存在著這樣的疑慮。 為此,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中心的專家們, 專門做了關於疫苗對免疫系統的影響與嬰兒免疫系統安全應對多種免疫接種的專題研究, 結論是, 從出生時候起, 嬰兒就能夠應付對免疫系統的諸多挑戰, 包括多種疫苗。

據這項專題研究的負責人保羅·奧菲特博士解釋:“幾十年來, 推薦的兒童疫苗數量猛增, 2歲前一般要接受11種疫苗, 打20針, 故越來越多的父母擔心嬰兒無力安全應付這些疫苗, 或者懷疑這些疫苗可能損害嬰兒的免疫系統。 但研究表明, 嬰兒的免疫系統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弱,

Advertisiment
足以安全有效地應付疫苗對免疫系統構成的挑戰, 疫苗根本不會削弱嬰兒的免疫系統, 反而會增強嬰兒防範嚴重疾病的能力。 ”

說到這裡, 你該放心了, 按照計畫免疫程度給孩子打防疫針是安全的, 大可不必憂心。

防疫針多打好還是少打好?

現在來回答明明媽媽的疑問:防疫針多打好還是少打好。 應該說多打少打都不對。 先說多打, 首先過多地注射疫苗, 不僅不能使孩子獲得應有的抗病力, 反而可能使免疫力降低, 甚至無法產生免疫力。 如同我們進餐, 本來吃300克食物就夠了, 獲得的營養足以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行, 若為了多獲得營養而拼命多吃, 吃上500克甚至上千克, 表面上看吃入的食物多了, 但實際上獲得的營養並不會呈比例地增長,

Advertisiment
反而因加重了胃腸的負擔, 導致消化不良而減少了營養素的吸收, 得不償失。 其次, 各種疫苗確系用病菌、病毒及其其產生的毒素製成的, 雖然經過殺滅和減毒等特殊處理, 但仍會有一定毒性, 接種後可能發生一些反應。 尤其是在製作過程中, 不可能將培養細菌或病毒生長所用的物質完全清除掉, 這些殘留物質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輕者出現皮疹, 重者發生休克。 這種過敏反應的發生往往隨著打針次數的增加而增多。 為避免發生意外, 應在不影響免疫力的前提下, 儘量減少接種次數與注射數量。

那麼, 是不是接種越少越好呢?也不。 正如進餐一樣, 沒有一定的數量保證, 身體很難獲得足夠的營養。

Advertisiment
正確之舉是遵照計畫免疫程式進行, 因為計畫免疫程式是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科學試驗而制定的, 不要隨意更改。 例如, 寶寶出生時注射卡介苗與乙肝疫苗, 2個月時服用脊灰疫苗, 3個月時注射百白破三聯疫苗, 8個月時接種麻疹疫苗等等。 既不要漏打或少打, 也不要多打。 只要我們堅持這樣的“方針”, 完全可以避免接種疫苗的某些副作用而盡收其利, 保護孩子免受傳染病之害。

如何觀察疫苗接種後的效果?

防疫針打了, 究竟有沒有效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觀察。

首先是觀察防疫針打了以後, 打針的部位有沒有變化。 由於接種疫苗後, 疫苗中的病菌、病毒要在體內生長繁殖, 才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力, 故注射部位常發生某些反應。以卡介苗為例,接種後2~3天打針的部位皮膚略有紅腫,並很快消失,兩周左右局部再次紅腫,並破潰形成潰瘍,直徑一般不超過0.5釐米,有少量膿液,然後結痂,痂皮脫落後留有輕微疤痕,前後持續約2~3個月。如果如期出現上述反應,說明接種成功。假如接種後未見到任何變化,表明接種失敗,應及時給予補種。

其次是觀察孩子的抗病能力是不是增強了。一般來說,接種疫苗後兩周就可以產生免疫力,一個月左右免疫水準最高,以後便逐漸降低。如果接種疫苗兩周以後,不再患所種疫苗能預防的那種傳染病,特別是在流行季節或周圍有這種傳染病流行期間,表明接種成功,效果很好。

還有一些辦法,如皮膚試驗,體內抗體測定等,更能準確地檢測疫苗接種的成敗。比如抗體測定法,是在接種疫苗後3~4周抽血化驗,如果接種後血中抗體濃度比接種前增長4倍以上,說明接種成功。不過這些方法較為複雜,且須在醫院由醫生來做,家長自己不能操作。

如何處理接種後的不良反應?

打防疫針後,由於機體受到疫苗的刺激,一般都要出現某些反應。這些反應有些是正常的,如卡介苗接種後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等變化,但也可能因為技術問題或孩子本身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從而出現異常反應。此時,該怎麼辦呢?

先說卡介苗接種。臨床資料顯示,卡介苗接種後較為常見的合併症是化膿性淋巴結炎,發生率約為0.5%~4%,多與卡介苗菌種、劑量、孩子年齡、接種途徑及接種人員的技術水準有關。如果發炎的淋巴結腫大不超過1釐米,屬於正常反應,不必處理。如果腫大超過1釐米,且發生軟化,又不能自行消退,可在嚴格消毒的情況下,做局部抽膿。如果局部已經破潰流膿,可撒上異煙肼粉,再用消毒紗布包紮,同時口服異煙肼,劑量按每天每公斤體重8~10毫克計算,療程約1~3個月。切忌用不衛生的方法擠壓或隨便切開排膿。

再說百白破三聯疫苗。接種後常常出現發熱與局部反應,約有2%~6%的小兒接種後發熱達到39℃或以上,5%~10%打針局部明顯紅腫和硬結或疼痛,持續48小時以上。個別嚴重者還會出現驚厥或神經系統症狀(此類孩子以後復種不可再用百白破三聯疫苗,改用白破二聯針,因為神經系統反應通常由百日咳菌苗所引起),出現高熱者可服退燒藥,出現驚厥及神經系統症狀者應及時就醫。

至於麻疹疫苗接種,一般很少出現嚴重反應,約有5%~15%的孩子在接種6天后開始發高燒,持續可達5天以上,最好請醫生處理。

故注射部位常發生某些反應。以卡介苗為例,接種後2~3天打針的部位皮膚略有紅腫,並很快消失,兩周左右局部再次紅腫,並破潰形成潰瘍,直徑一般不超過0.5釐米,有少量膿液,然後結痂,痂皮脫落後留有輕微疤痕,前後持續約2~3個月。如果如期出現上述反應,說明接種成功。假如接種後未見到任何變化,表明接種失敗,應及時給予補種。

其次是觀察孩子的抗病能力是不是增強了。一般來說,接種疫苗後兩周就可以產生免疫力,一個月左右免疫水準最高,以後便逐漸降低。如果接種疫苗兩周以後,不再患所種疫苗能預防的那種傳染病,特別是在流行季節或周圍有這種傳染病流行期間,表明接種成功,效果很好。

還有一些辦法,如皮膚試驗,體內抗體測定等,更能準確地檢測疫苗接種的成敗。比如抗體測定法,是在接種疫苗後3~4周抽血化驗,如果接種後血中抗體濃度比接種前增長4倍以上,說明接種成功。不過這些方法較為複雜,且須在醫院由醫生來做,家長自己不能操作。

如何處理接種後的不良反應?

打防疫針後,由於機體受到疫苗的刺激,一般都要出現某些反應。這些反應有些是正常的,如卡介苗接種後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等變化,但也可能因為技術問題或孩子本身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從而出現異常反應。此時,該怎麼辦呢?

先說卡介苗接種。臨床資料顯示,卡介苗接種後較為常見的合併症是化膿性淋巴結炎,發生率約為0.5%~4%,多與卡介苗菌種、劑量、孩子年齡、接種途徑及接種人員的技術水準有關。如果發炎的淋巴結腫大不超過1釐米,屬於正常反應,不必處理。如果腫大超過1釐米,且發生軟化,又不能自行消退,可在嚴格消毒的情況下,做局部抽膿。如果局部已經破潰流膿,可撒上異煙肼粉,再用消毒紗布包紮,同時口服異煙肼,劑量按每天每公斤體重8~10毫克計算,療程約1~3個月。切忌用不衛生的方法擠壓或隨便切開排膿。

再說百白破三聯疫苗。接種後常常出現發熱與局部反應,約有2%~6%的小兒接種後發熱達到39℃或以上,5%~10%打針局部明顯紅腫和硬結或疼痛,持續48小時以上。個別嚴重者還會出現驚厥或神經系統症狀(此類孩子以後復種不可再用百白破三聯疫苗,改用白破二聯針,因為神經系統反應通常由百日咳菌苗所引起),出現高熱者可服退燒藥,出現驚厥及神經系統症狀者應及時就醫。

至於麻疹疫苗接種,一般很少出現嚴重反應,約有5%~15%的孩子在接種6天后開始發高燒,持續可達5天以上,最好請醫生處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