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哺乳期出現長馬牙的情況, 主要是因為寶寶要發牙而伴隨的現象的, 它對於寶寶的身體健康是沒有影響的, 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用消毒針挑破馬牙, 放出裡面的內容物, 就可以讓寶寶減輕馬牙的影響。
在新生兒牙齦邊緣或上顎上, 常可見到一些黃白色芝麻大小的疙瘩。 這是由於上皮細胞堆積或由於粘液腺瀦留腫脹而引起的, 俗稱“馬牙”, 屬正常現象, 幾個星期或數月內會自然消失。
乳牙胚發育到一定程度時, 牙板就會破裂, 部分被吸收, 部分逐漸增生角質化, 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狀的白色顆粒,
Advertisiment
“馬牙”不能擦更不能挑, 年輕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兒的口腔衛生, 切不可以為孩子擦什麼“馬牙”, 這樣做不利於保護孩子的健康。 如果“馬牙”過大, 影響嬰兒吸奶, 可用2%紅汞消毒, 用消毒針挑破“馬牙”, 放出內容物, 即可癒合。
用針挑, 用布蘸鹽水或淘米水擦破馬牙, 這些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因為新生兒口腔粘膜很嬌嫩, 粘膜下血管豐富, 而全身抵抗力極低, 如果用針挑破或用布擦掉“馬牙”以後,
Advertisiment
根據文章對於寶寶馬牙這種情況治療方法的介紹, 相信你們現在應該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去治療馬牙這種情況了。 如果你們的寶寶在哺乳期出現了馬牙這種情況, 但是馬牙不會影響到寶寶的飲食問題, 我們一般是不要去碰它, 以免造成發炎。
“馬牙”還是“鵝口瘡”如何辨別
馬牙多是“獨行俠”, 不易“推掉”;鵝口瘡容易長成片, 容易被“推掉”。
在出生時或出生後幾天內, 有的小寶寶會在口腔牙齦邊緣或上齶中線兩旁出現單個或幾個白色像芝麻大小的顆粒, 一眼看去就是一個小白點, 有點像牙齒, 這是俗稱的“馬牙”。 “馬牙”是一種生理現象, 對孩子健康沒有太大的影響。
Advertisiment
而鵝口瘡則是屬於病理性的, 是小寶寶的口腔黏膜受到念珠菌感染, 引起的口腔炎症性疾病。 細看寶寶的口腔, 可以見到有灰白色碎粒樣物附著。 因為多見於新生兒, 所以又被稱為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病。 與馬牙比較, 鵝口瘡出現的位置非常不固定, 可分佈在口腔黏膜的各個位置。 翁志強表示, 如果寶寶口腔黏膜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 屬於症狀較輕的鵝口瘡, 但會慢慢融合成大片, 而且不容易擦去。 而較為嚴重的鵝口瘡則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 還可能伴有低燒、拒食、吞咽困難等情況,
Advertis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