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骨折、脫臼的處理和預防

骨折篇

在所有的兒童意外傷害中, 骨折占了一個不小的比重。 統計資料顯示, 在不同人群的骨折中, 約15%的骨折、創傷、脫位是發生在兒童身上。 具體到0~3歲這個年齡段來看, 其中有一個發生的低潮期(小於1歲), 一個高峰期(1~2歲)。 總體而言, 身體左側骨折的發生率比右側高一些, 上肢骨折的發生率比下肢高一些, 夏天比冬天高一些, 男孩比女孩高一些。

寶寶骨折常見的原因

絆倒:剛學會走路的寶寶行走不穩, 方向和速度都掌握不好, 搖搖晃晃, 像個不倒翁, 這時地上擺放著的任何物品, 如小板凳、玩具、臉盆等,

Advertisiment
都容易絆倒他。

跑步、行走時摔倒:常發生於室外遊樂場等公共場所, 寶寶玩耍時互相打鬧、追逐, 很容易摔倒;如果摔倒時碰巧姿勢不好, 就很容易出現前臂或肘關節周圍骨折, 當然也有寶寶在社區裡散步摔倒後骨折的。

墜床:寶寶睡覺不老實, 蹬腿踢被, 左右翻滾, 很容易從床上掉下來;而三四歲大一點的孩子, 如果自己起來小便, 常常會因熟睡時憋尿朦朦朧朧從床上站起來, 腳下不穩, 一腳踩空摔倒在地上。

因玩滑梯、蹦床摔傷:現在公園、遊樂場的遊樂設施增加了不少, 為寶寶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隱藏著不小的隱患。 醫院門診中從滑梯上摔下、在蹦床上摔倒導致骨折的寶寶也不少。

因玩滑板、旱冰摔傷:滑滑板和旱冰是時下不少小朋友的愛好,

Advertisiment
尤其是男孩子。

行車傷:自行車傷導致骨折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大一點的孩子自己騎自行車摔倒所致的骨折;另一種是小朋友坐在爸爸媽媽的自行車、電動車後座上, 腳伸到輪子裡被輻條擠壓導致的骨折。 輻條上的損傷通常比較嚴重, 常導致踝關節、小腿骨折, 而且常有皮膚、軟組織撕脫, 甚至跟腱斷裂。 這種創傷其實很容易避免, 家長在自行車、電動車的後輪兩側安裝網蓋就可以了。

高處墜落傷:雖然比較少見, 但是後果嚴重, 僅是骨折還算萬幸。

車禍傷:車禍傷所致的骨折既可發生于車外的孩子, 也可發生于車內的孩子。 車外孩子的骨折不必多說, 這裡需要再強調的是, 未滿4周歲的孩子乘坐私家車,

Advertisiment
應該配備並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

判斷要點

兒童骨折60%~70%為上肢骨折, 部位多為腕、肘、肩關節處。 很多家長都未能及時發現寶寶骨折並送診, 時常有寶寶骨折數日後才被家長送醫。 那麼,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發生了骨折呢?

受傷後面色蒼白、出冷汗, 觸摸某部位有疼痛和壓痛感, 活動後疼痛加重。

寶寶單側的手臂不能支撐爬行或者不願持握玩具和奶瓶等。

局部有明顯腫脹、瘀斑或有外形改變, 寶寶哭鬧不止。

受傷部位出現部分或全部的功能喪失。

嚴重時肢體可出現畸形, 如短縮、扭曲、旋轉等。

移動受傷部位可聽到骨斷端有摩擦的聲音。

受傷部位完全動不了, 或動起來很痛苦。

緊急處理

寶寶骨折後, 爸爸媽媽最好在第一時間根據條件對寶寶進行急救,

Advertisiment
並儘快將寶寶送醫。 但很多家長因為缺乏急救和護理知識, 焦心不已卻束手無策, 或因急救和護理不當導致寶寶骨折處重新錯位, 造成嚴重後果。 所以, 平時多學習、掌握一些急救和護理知識非常有必要。

正確做法——

把寶寶的頭置於低位, 並注意肢體的保暖。

如果是上肢骨折, 家長應立即將其受傷上肢屈肘大約90°置於胸前, 切忌按揉腫脹部位, 以防加重損傷。

如果是開放性骨折, 有出血應立即止血, 用乾淨的毛巾或軟布壓住流血的地方。 如果出血嚴重, 可用橡皮帶纏繞骨折的肢體, 每隔30分鐘左右放鬆一次, 以壓迫止血。

送醫途中, 應讓寶寶躺在擔架上或骨折處用木板、書本或樹枝固定。

Advertisiment
固定時將夾板附于寶寶肢體上, 在夾板或肢體之間墊一層棉花或毛巾、布之類的物品, 用帶子捆綁, 鬆緊適宜, 且超過上下兩個關節。 四肢固定時, 應暴露手指、腳趾, 以便觀察指(趾)部位血液迴圈情況, 調節夾板的鬆緊。

在送醫院過程中, 要注意動作輕、穩, 以免加重損傷, 並不斷安慰和鼓勵寶寶。

錯誤做法——

在傷口處撒消炎粉、止血粉之類藥物, 或者覆蓋不乾淨的棉布或者餐巾紙。

送醫之前, 立即挪動骨折部位, 或讓骨折部位活動。

送醫途中, 背或抱著寶寶。

按揉腫脹部位, 這樣會加重損傷。

脫臼篇

4歲以下的寶寶, 最容易發生胳膊脫臼, 6歲以後就少見了, 因為4歲以下的寶寶橈骨頭上端發育尚未完全, 肘關節囊及韌帶均較鬆弛薄弱。

寶寶脫臼常見的原因

身體發育尚不完全:嬰幼兒的關節、韌帶和肌肉都在發育階段,關節腔也比較淺,肘關節囊和韌帶等都比較鬆弛、薄弱,穩定性和保護性都比較差。

外力損傷:寶寶的大運動能力還沒有發展協調,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平時牽拉不當,或者寶寶受到其他較強的外力時,都易造成關節脫臼。

缺鈣:脫臼還與寶寶缺鈣等營養不良問題有一定的關係。

遊戲損傷:很多寶寶都喜歡爸爸拽著他的胳膊起飛、降落,其實像這一類遊戲很容易使寶寶上肢的某個部位受力過度,而且這時肩關節的活動度大,常常會導致寶寶肩關節脫臼。

判斷要點

在發生脫臼的部位,肢體的活動會受到限制。例如,寶寶肘關節脫臼時,肘關節往往呈半屈位,前臂呈旋前位,不敢旋後(手心朝向自己身體,不能翻轉手腕),胳膊不能抬舉、取玩具,不能自由活動。有時,在肘關節的外側處可以有壓痛感,局部卻無明顯的腫脹和畸形。

觸碰某個部位時,寶寶會因為疼痛而哭鬧或劇烈反應。

如果發生其他關節的完全性脫位,家長可以看到明顯的畸形,並發現手腳的長度不對稱,例如脫位的關節處鼓起一個大包,如果上肢脫位,那麼雙臂伸直時雙側手腕不能在身前相觸碰;如果下肢脫位,就可以發現雙側腳跟的高低不同。

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簡單測試一下:爸爸媽媽把玩具放在寶寶眼前讓他伸手抓,如果寶寶的手能舉過頭頂,就說明寶寶的胳膊沒有發生脫臼;反之,如果寶寶一直避免使用手臂,或者即使使用了也無法抬高,就很有可能是發生脫臼了。

緊急處理

不要亂動脫臼關節,爭取儘快就醫,在脫臼後的兩三個小時內讓關節恢復原狀,還不太困難,時間太久,周圍的組織就會腫脹,復原就困難。

寶寶脫臼之後會非常疼痛,首先要先安慰寶寶,並立刻處理。關節脫臼的部位會壓迫神經,這時拉長的韌帶以及肌肉,稍微一動就非常痛。單純的脫臼往往比骨折要更加疼痛。

發生脫臼後,寶寶會自己選擇一個感覺舒服的姿勢以減輕疼痛,爸爸媽媽儘量不要觸碰患處。

必要時可用大圍巾折成三角形把手臂吊在脖子上,但是別隨意移動寶寶患肢,避免移動的過程中對寶寶的患部造成二次傷害。記住,先固定患部後施以冰敷,儘快送醫治療。

要留意寶寶是否有休克,若已有休克,應取平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並儘快送醫搶救。

注意預防

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關節復位後,即使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受傷的韌帶或者周圍的組織也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寶寶的疼痛感也不一定立刻消失,關節有可能在幾周的時間內都不可以活動,其他症狀大多能立刻得到緩解。

給寶寶換衣服時,千萬注意不要用提物的方式突然牽引寶寶的手臂或動作太大,更不要拉著寶寶的手把他提起來。

臨床上我們發現,當寶寶的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被向前上方牽拉的姿勢最容易造成肘關節半脫位。所以在扶寶寶時,可以輕柔地扶持住他的肘關節或上臂。如果是正處在學走路的階段,可以扶著寶寶的腋窩或者腰部。總之儘量避免單手拉扯孩子的手掌。

要特別留意的是,若寶寶一旦發生過脫臼,就會多次反復地發生;所以如果寶寶有脫臼史的話,以後跟寶寶玩耍或是進行身體接觸時,都要儘量避免突然用力牽拉寶寶的手和腳,無論是傷肢還是健康肢體。在與寶寶嬉鬧時,應適當控制用力,避免做單邊的拉提動作。

寶寶脫臼常見的原因

身體發育尚不完全:嬰幼兒的關節、韌帶和肌肉都在發育階段,關節腔也比較淺,肘關節囊和韌帶等都比較鬆弛、薄弱,穩定性和保護性都比較差。

外力損傷:寶寶的大運動能力還沒有發展協調,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平時牽拉不當,或者寶寶受到其他較強的外力時,都易造成關節脫臼。

缺鈣:脫臼還與寶寶缺鈣等營養不良問題有一定的關係。

遊戲損傷:很多寶寶都喜歡爸爸拽著他的胳膊起飛、降落,其實像這一類遊戲很容易使寶寶上肢的某個部位受力過度,而且這時肩關節的活動度大,常常會導致寶寶肩關節脫臼。

判斷要點

在發生脫臼的部位,肢體的活動會受到限制。例如,寶寶肘關節脫臼時,肘關節往往呈半屈位,前臂呈旋前位,不敢旋後(手心朝向自己身體,不能翻轉手腕),胳膊不能抬舉、取玩具,不能自由活動。有時,在肘關節的外側處可以有壓痛感,局部卻無明顯的腫脹和畸形。

觸碰某個部位時,寶寶會因為疼痛而哭鬧或劇烈反應。

如果發生其他關節的完全性脫位,家長可以看到明顯的畸形,並發現手腳的長度不對稱,例如脫位的關節處鼓起一個大包,如果上肢脫位,那麼雙臂伸直時雙側手腕不能在身前相觸碰;如果下肢脫位,就可以發現雙側腳跟的高低不同。

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簡單測試一下:爸爸媽媽把玩具放在寶寶眼前讓他伸手抓,如果寶寶的手能舉過頭頂,就說明寶寶的胳膊沒有發生脫臼;反之,如果寶寶一直避免使用手臂,或者即使使用了也無法抬高,就很有可能是發生脫臼了。

緊急處理

不要亂動脫臼關節,爭取儘快就醫,在脫臼後的兩三個小時內讓關節恢復原狀,還不太困難,時間太久,周圍的組織就會腫脹,復原就困難。

寶寶脫臼之後會非常疼痛,首先要先安慰寶寶,並立刻處理。關節脫臼的部位會壓迫神經,這時拉長的韌帶以及肌肉,稍微一動就非常痛。單純的脫臼往往比骨折要更加疼痛。

發生脫臼後,寶寶會自己選擇一個感覺舒服的姿勢以減輕疼痛,爸爸媽媽儘量不要觸碰患處。

必要時可用大圍巾折成三角形把手臂吊在脖子上,但是別隨意移動寶寶患肢,避免移動的過程中對寶寶的患部造成二次傷害。記住,先固定患部後施以冰敷,儘快送醫治療。

要留意寶寶是否有休克,若已有休克,應取平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並儘快送醫搶救。

注意預防

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關節復位後,即使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受傷的韌帶或者周圍的組織也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寶寶的疼痛感也不一定立刻消失,關節有可能在幾周的時間內都不可以活動,其他症狀大多能立刻得到緩解。

給寶寶換衣服時,千萬注意不要用提物的方式突然牽引寶寶的手臂或動作太大,更不要拉著寶寶的手把他提起來。

臨床上我們發現,當寶寶的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被向前上方牽拉的姿勢最容易造成肘關節半脫位。所以在扶寶寶時,可以輕柔地扶持住他的肘關節或上臂。如果是正處在學走路的階段,可以扶著寶寶的腋窩或者腰部。總之儘量避免單手拉扯孩子的手掌。

要特別留意的是,若寶寶一旦發生過脫臼,就會多次反復地發生;所以如果寶寶有脫臼史的話,以後跟寶寶玩耍或是進行身體接觸時,都要儘量避免突然用力牽拉寶寶的手和腳,無論是傷肢還是健康肢體。在與寶寶嬉鬧時,應適當控制用力,避免做單邊的拉提動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