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兒童意外傷害中, 骨折占了一個不小的比重。 統計資料顯示, 在不同人群的骨折中, 約15%的骨折、創傷、脫位是發生在兒童身上。 具體到0~3歲這個年齡段來看, 其中有一個發生的低潮期(小於1歲), 一個高峰期(1~2歲)。 總體而言, 身體左側骨折的發生率比右側高一些, 上肢骨折的發生率比下肢高一些, 夏天比冬天高一些, 男孩比女孩高一些。
寶寶骨折常見的原因
絆倒:剛學會走路的寶寶行走不穩, 方向和速度都掌握不好, 搖搖晃晃, 像個不倒翁, 這時地上擺放著的任何物品, 如小板凳、玩具、臉盆等,
Advertisiment
跑步、行走時摔倒:常發生於室外遊樂場等公共場所, 寶寶玩耍時互相打鬧、追逐, 很容易摔倒;如果摔倒時碰巧姿勢不好, 就很容易出現前臂或肘關節周圍骨折, 當然也有寶寶在社區裡散步摔倒後骨折的。
墜床:寶寶睡覺不老實, 蹬腿踢被, 左右翻滾, 很容易從床上掉下來;而三四歲大一點的孩子, 如果自己起來小便, 常常會因熟睡時憋尿朦朦朧朧從床上站起來, 腳下不穩, 一腳踩空摔倒在地上。
因玩滑梯、蹦床摔傷:現在公園、遊樂場的遊樂設施增加了不少, 為寶寶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隱藏著不小的隱患。 醫院門診中從滑梯上摔下、在蹦床上摔倒導致骨折的寶寶也不少。
因玩滑板、旱冰摔傷:滑滑板和旱冰是時下不少小朋友的愛好,
Advertisiment
行車傷:自行車傷導致骨折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大一點的孩子自己騎自行車摔倒所致的骨折;另一種是小朋友坐在爸爸媽媽的自行車、電動車後座上, 腳伸到輪子裡被輻條擠壓導致的骨折。 輻條上的損傷通常比較嚴重, 常導致踝關節、小腿骨折, 而且常有皮膚、軟組織撕脫, 甚至跟腱斷裂。 這種創傷其實很容易避免, 家長在自行車、電動車的後輪兩側安裝網蓋就可以了。
高處墜落傷:雖然比較少見, 但是後果嚴重, 僅是骨折還算萬幸。
車禍傷:車禍傷所致的骨折既可發生于車外的孩子, 也可發生于車內的孩子。 車外孩子的骨折不必多說, 這裡需要再強調的是, 未滿4周歲的孩子乘坐私家車,
Advertisiment
兒童骨折60%~70%為上肢骨折, 部位多為腕、肘、肩關節處。 很多家長都未能及時發現寶寶骨折並送診, 時常有寶寶骨折數日後才被家長送醫。 那麼,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發生了骨折呢?
受傷後面色蒼白、出冷汗, 觸摸某部位有疼痛和壓痛感, 活動後疼痛加重。
寶寶單側的手臂不能支撐爬行或者不願持握玩具和奶瓶等。
局部有明顯腫脹、瘀斑或有外形改變, 寶寶哭鬧不止。
受傷部位出現部分或全部的功能喪失。
嚴重時肢體可出現畸形, 如短縮、扭曲、旋轉等。
移動受傷部位可聽到骨斷端有摩擦的聲音。
受傷部位完全動不了, 或動起來很痛苦。
緊急處理寶寶骨折後, 爸爸媽媽最好在第一時間根據條件對寶寶進行急救,
Advertisiment
正確做法——
把寶寶的頭置於低位, 並注意肢體的保暖。
如果是上肢骨折, 家長應立即將其受傷上肢屈肘大約90°置於胸前, 切忌按揉腫脹部位, 以防加重損傷。
如果是開放性骨折, 有出血應立即止血, 用乾淨的毛巾或軟布壓住流血的地方。 如果出血嚴重, 可用橡皮帶纏繞骨折的肢體, 每隔30分鐘左右放鬆一次, 以壓迫止血。
送醫途中, 應讓寶寶躺在擔架上或骨折處用木板、書本或樹枝固定。
Advertisiment
在送醫院過程中, 要注意動作輕、穩, 以免加重損傷, 並不斷安慰和鼓勵寶寶。
錯誤做法——
在傷口處撒消炎粉、止血粉之類藥物, 或者覆蓋不乾淨的棉布或者餐巾紙。
送醫之前, 立即挪動骨折部位, 或讓骨折部位活動。
送醫途中, 背或抱著寶寶。
按揉腫脹部位, 這樣會加重損傷。
脫臼篇4歲以下的寶寶, 最容易發生胳膊脫臼, 6歲以後就少見了, 因為4歲以下的寶寶橈骨頭上端發育尚未完全, 肘關節囊及韌帶均較鬆弛薄弱。
寶寶脫臼常見的原因
身體發育尚不完全:嬰幼兒的關節、韌帶和肌肉都在發育階段,關節腔也比較淺,肘關節囊和韌帶等都比較鬆弛、薄弱,穩定性和保護性都比較差。
外力損傷:寶寶的大運動能力還沒有發展協調,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平時牽拉不當,或者寶寶受到其他較強的外力時,都易造成關節脫臼。
缺鈣:脫臼還與寶寶缺鈣等營養不良問題有一定的關係。
遊戲損傷:很多寶寶都喜歡爸爸拽著他的胳膊起飛、降落,其實像這一類遊戲很容易使寶寶上肢的某個部位受力過度,而且這時肩關節的活動度大,常常會導致寶寶肩關節脫臼。
判斷要點
在發生脫臼的部位,肢體的活動會受到限制。例如,寶寶肘關節脫臼時,肘關節往往呈半屈位,前臂呈旋前位,不敢旋後(手心朝向自己身體,不能翻轉手腕),胳膊不能抬舉、取玩具,不能自由活動。有時,在肘關節的外側處可以有壓痛感,局部卻無明顯的腫脹和畸形。
觸碰某個部位時,寶寶會因為疼痛而哭鬧或劇烈反應。
如果發生其他關節的完全性脫位,家長可以看到明顯的畸形,並發現手腳的長度不對稱,例如脫位的關節處鼓起一個大包,如果上肢脫位,那麼雙臂伸直時雙側手腕不能在身前相觸碰;如果下肢脫位,就可以發現雙側腳跟的高低不同。
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簡單測試一下:爸爸媽媽把玩具放在寶寶眼前讓他伸手抓,如果寶寶的手能舉過頭頂,就說明寶寶的胳膊沒有發生脫臼;反之,如果寶寶一直避免使用手臂,或者即使使用了也無法抬高,就很有可能是發生脫臼了。
緊急處理不要亂動脫臼關節,爭取儘快就醫,在脫臼後的兩三個小時內讓關節恢復原狀,還不太困難,時間太久,周圍的組織就會腫脹,復原就困難。
寶寶脫臼之後會非常疼痛,首先要先安慰寶寶,並立刻處理。關節脫臼的部位會壓迫神經,這時拉長的韌帶以及肌肉,稍微一動就非常痛。單純的脫臼往往比骨折要更加疼痛。
發生脫臼後,寶寶會自己選擇一個感覺舒服的姿勢以減輕疼痛,爸爸媽媽儘量不要觸碰患處。
必要時可用大圍巾折成三角形把手臂吊在脖子上,但是別隨意移動寶寶患肢,避免移動的過程中對寶寶的患部造成二次傷害。記住,先固定患部後施以冰敷,儘快送醫治療。
要留意寶寶是否有休克,若已有休克,應取平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並儘快送醫搶救。
注意預防
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關節復位後,即使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受傷的韌帶或者周圍的組織也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寶寶的疼痛感也不一定立刻消失,關節有可能在幾周的時間內都不可以活動,其他症狀大多能立刻得到緩解。
給寶寶換衣服時,千萬注意不要用提物的方式突然牽引寶寶的手臂或動作太大,更不要拉著寶寶的手把他提起來。
臨床上我們發現,當寶寶的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被向前上方牽拉的姿勢最容易造成肘關節半脫位。所以在扶寶寶時,可以輕柔地扶持住他的肘關節或上臂。如果是正處在學走路的階段,可以扶著寶寶的腋窩或者腰部。總之儘量避免單手拉扯孩子的手掌。
要特別留意的是,若寶寶一旦發生過脫臼,就會多次反復地發生;所以如果寶寶有脫臼史的話,以後跟寶寶玩耍或是進行身體接觸時,都要儘量避免突然用力牽拉寶寶的手和腳,無論是傷肢還是健康肢體。在與寶寶嬉鬧時,應適當控制用力,避免做單邊的拉提動作。
寶寶脫臼常見的原因
身體發育尚不完全:嬰幼兒的關節、韌帶和肌肉都在發育階段,關節腔也比較淺,肘關節囊和韌帶等都比較鬆弛、薄弱,穩定性和保護性都比較差。
外力損傷:寶寶的大運動能力還沒有發展協調,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平時牽拉不當,或者寶寶受到其他較強的外力時,都易造成關節脫臼。
缺鈣:脫臼還與寶寶缺鈣等營養不良問題有一定的關係。
遊戲損傷:很多寶寶都喜歡爸爸拽著他的胳膊起飛、降落,其實像這一類遊戲很容易使寶寶上肢的某個部位受力過度,而且這時肩關節的活動度大,常常會導致寶寶肩關節脫臼。
判斷要點
在發生脫臼的部位,肢體的活動會受到限制。例如,寶寶肘關節脫臼時,肘關節往往呈半屈位,前臂呈旋前位,不敢旋後(手心朝向自己身體,不能翻轉手腕),胳膊不能抬舉、取玩具,不能自由活動。有時,在肘關節的外側處可以有壓痛感,局部卻無明顯的腫脹和畸形。
觸碰某個部位時,寶寶會因為疼痛而哭鬧或劇烈反應。
如果發生其他關節的完全性脫位,家長可以看到明顯的畸形,並發現手腳的長度不對稱,例如脫位的關節處鼓起一個大包,如果上肢脫位,那麼雙臂伸直時雙側手腕不能在身前相觸碰;如果下肢脫位,就可以發現雙側腳跟的高低不同。
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簡單測試一下:爸爸媽媽把玩具放在寶寶眼前讓他伸手抓,如果寶寶的手能舉過頭頂,就說明寶寶的胳膊沒有發生脫臼;反之,如果寶寶一直避免使用手臂,或者即使使用了也無法抬高,就很有可能是發生脫臼了。
緊急處理不要亂動脫臼關節,爭取儘快就醫,在脫臼後的兩三個小時內讓關節恢復原狀,還不太困難,時間太久,周圍的組織就會腫脹,復原就困難。
寶寶脫臼之後會非常疼痛,首先要先安慰寶寶,並立刻處理。關節脫臼的部位會壓迫神經,這時拉長的韌帶以及肌肉,稍微一動就非常痛。單純的脫臼往往比骨折要更加疼痛。
發生脫臼後,寶寶會自己選擇一個感覺舒服的姿勢以減輕疼痛,爸爸媽媽儘量不要觸碰患處。
必要時可用大圍巾折成三角形把手臂吊在脖子上,但是別隨意移動寶寶患肢,避免移動的過程中對寶寶的患部造成二次傷害。記住,先固定患部後施以冰敷,儘快送醫治療。
要留意寶寶是否有休克,若已有休克,應取平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並儘快送醫搶救。
注意預防
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關節復位後,即使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受傷的韌帶或者周圍的組織也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寶寶的疼痛感也不一定立刻消失,關節有可能在幾周的時間內都不可以活動,其他症狀大多能立刻得到緩解。
給寶寶換衣服時,千萬注意不要用提物的方式突然牽引寶寶的手臂或動作太大,更不要拉著寶寶的手把他提起來。
臨床上我們發現,當寶寶的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被向前上方牽拉的姿勢最容易造成肘關節半脫位。所以在扶寶寶時,可以輕柔地扶持住他的肘關節或上臂。如果是正處在學走路的階段,可以扶著寶寶的腋窩或者腰部。總之儘量避免單手拉扯孩子的手掌。
要特別留意的是,若寶寶一旦發生過脫臼,就會多次反復地發生;所以如果寶寶有脫臼史的話,以後跟寶寶玩耍或是進行身體接觸時,都要儘量避免突然用力牽拉寶寶的手和腳,無論是傷肢還是健康肢體。在與寶寶嬉鬧時,應適當控制用力,避免做單邊的拉提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