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骨骼常見的先天性疾病

當寶寶呱呱墜地時, 小兒科醫師除了一般心肺功能、抽血生化檢查外, 骨骼肌肉也是一項重要檢查,

媽們每天給寶寶餵奶、洗澡、陪玩時, 有沒有突然發現寶寶的腿長短不一?或者併攏時樣子很奇怪?直立時腦袋總歪向一邊?寶寶的骨骼、關節的發育很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下面是骨骼關節常見問題, 就知道寶寶究竟怎麼了。

先天性斜頸和足內翻原因和治療

先天性肌性斜頸

什麼是先天性肌性斜頸?

先天性肌性斜頸, 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歪脖病”的一種。 每1000名嬰兒中就有3~5人患此病, 女嬰發生的概率比男嬰略高。

Advertisiment
另有統計稱, 偏右側斜頸的患者較偏左側斜頸的患者多一些, 具體原因尚不明確。

症狀如何?

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患兒, 通常在出生後頸部迅速長出類似腫瘤的硬塊, 數日後會變成蠶豆一樣大小。 硬塊在寶寶出生後2~3周時最大, 有的直徑可達2cm, 所以很容易被媽媽們發現。 這之後會逐漸變小。

什麼原因導致?

從兩側耳後方沿脖頸一直延伸到鎖骨的這兩條肌肉叫做胸鎖乳突肌。 有的嬰兒生下來一側肌肉較短, 破壞了頸部的左右牽引的平衡力, 這就導致頸部始終向較短一側傾斜, 即先天性肌性斜頸。

如何治療?

9成自然痊癒

1歲以內的寶寶, 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刻意治療即可痊癒。 如果頭部尚未發生變形,

Advertisiment
先從調整睡眠姿勢等環境因素進行一一排查。 雖說大多數患兒會痊癒, 但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的話, 可能會使頭部變形、臉部歪斜等併發症。

過去提倡以按摩的方式拉伸寶寶頸部的肌肉, 但後來發現這個方法不僅沒有效果, 還容易造成傷害。

1歲後還沒痊癒的寶寶

有的寶寶1歲之後狀況仍未改善, 繼續放任不管的話容易造成面部不對稱、脊椎彎曲。 這要視個人情況而定, 有的寶寶會在5歲前選擇進行手術。 手術大致是將頸部肌肉的一部分切除。 這種手術的方法有好幾種, 有的會有再次復發的可能。 因此, 動手術之前一定先跟醫生溝通好。

Tips 斜頸寶寶的居家訓練

斜頸患兒的基本護理都是在家裡完成的。 寶寶患病初期會出現疼痛、向某個方向難以轉頭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將患兒所處的環境或睡姿調整一下, 鼓勵他稍微向困難一側轉頭。 比如調整寶寶躺著的方向, 使他轉頭困難的一側沖著窗戶, 這樣窗外一有動靜他就會想要扭頭看, 可以起到鍛煉的作用。

先天性足內翻

什麼是先天性足內翻?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是寶寶一出生即可識別的足部疾病。 是由足下垂、內翻、內收三個主要畸形綜合而成。 由於一出生就會被發現, 因此疏忽的病例較少見, 多能及早治療, 效果也較好, 但畸形也易復發, 應定期隨訪至骨骼成熟(約14歲以後)。

症狀如何?

足底向內側翻轉, 足尖向內收起, 如果硬用手向外掰, 會受到阻礙, 無法掰正。

什麼原因導致?

足內翻是由於跟腱、韌帶等組織屈縮,

Advertisiment
足跟骨和周邊骨骼的排列方式發生異常進而引起的。 但至於為何排列方式會出現異常, 真正病因迄今不清, 多數學者認為該畸形為胚胎早期受內、外因素的影響引起發育異常所致, 也普遍與胎兒足在子宮內位置不正有關。

如何治療?

繃帶治療法

治療先天性足內翻, 主要通過將足部骨骼牽引回正常狀態、促進發育良好進行來治療。 因此, 生後1周內就要開始矯正治療。

首先, 醫生會用將寶寶的足部掰至正常位置, 然後用繃帶將其固定好。 然後每週打開重新調整位置再固定好, 這樣一邊觀察進展一邊治療。 有的寶寶單用繃帶並不能完全矯正, 這時就需要用矯正器連續矯正數月。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症狀和治療

Advertisiment

矯正鞋的使用

每個患兒的情況有所不同, 有的患兒要一直佩戴矯正器到四五歲, 不僅治療期間長, 還需要在白天和夜晚兩種類型設備之間來回轉換。 這需要家長給予充分的耐心, 配合好醫生, 完滿地完成整個療程。

如果這還不能治癒, 則要考慮手術了。 手術前, 父母要認真地向醫生諮詢好手術的時期、方法等, 做到心中有數。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什麼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以後脫位多見, 出生時即存在, 女多於男, 約6:1, 左側比右側多1倍, 雙側者較少。

如何判斷?

新生兒和嬰兒臨床表現較輕, 症狀常常不明顯。 如果發現有下列體征時應視為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可能。 首先觀察新生兒下肢的外形,兩側可見,臀部增寬,大腿短粗,小腿細長,如為單側脫位,我們可看到兩側腹股溝的皮紋長短不一,而且患側臀部及大腿皮紋也會增多、加深,會陰部增寬。如發現上述情況,可再進行以下試驗,以進一步確定有無髖關節脫位。

兩側大腿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患側皮皺加深增多;

患兒會陰部增寬,雙側脫位時更為明顯;

患兒髖關節活動少,活動時受限。蹬踩力量較健側弱。常處於屈曲位,不能伸直;

患兒肢體短縮;

牽拉患兒下肢時有彈響聲或彈響感,有時患兒會哭鬧。

什麼原因導致?

髖臼發育不良及關節韌帶鬆弛,以及胎兒在子宮內胎位異常,承受不正常的機械性壓力,影響髖關節的發育等引起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原因多數是女子帶孩子期間經常曲身造成的。如果懷孕的女子經常彎腰,比如經常蹲坐洗衣服、彎腰拿東西等等,則容易造成生出的孩子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如何治療?

對於月齡較小的患兒,可以使用帶蹬吊帶進行牽引。持續使用3~4個月,大概出生後6個月左右80%的患兒可以將關節調回原來位置。

如果使用吊帶仍無法將關節恢復原位,則需要住院進行牽引治療。方法是:牽拉腿部,使髖關節周邊的肌肉放鬆,將分離的關節整合到一起。如果牽引方法也不管用,則需要進行手術(全身麻醉)了。

Tips 抱寶寶的注意事項

嬰兒出生後三四個月內,抱他的姿勢一定要注意,不要讓髖關節受到拉伸,也不要擠壓。正確的方法是:豎抱時,寶寶面向媽媽,腿部呈“M”字打開;橫抱時,避免讓兩條腿緊緊貼合在一起。媽媽們在用嬰兒背巾或三角巾包裹寶寶時一定要考慮到對髖關節的影響。

小編總結:總而言之,小孩子在出生時有一些骨骼肌肉先天的疾病,如先天性臗脫臼、螃蟹足等,需及早診斷及治療。

首先觀察新生兒下肢的外形,兩側可見,臀部增寬,大腿短粗,小腿細長,如為單側脫位,我們可看到兩側腹股溝的皮紋長短不一,而且患側臀部及大腿皮紋也會增多、加深,會陰部增寬。如發現上述情況,可再進行以下試驗,以進一步確定有無髖關節脫位。

兩側大腿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患側皮皺加深增多;

患兒會陰部增寬,雙側脫位時更為明顯;

患兒髖關節活動少,活動時受限。蹬踩力量較健側弱。常處於屈曲位,不能伸直;

患兒肢體短縮;

牽拉患兒下肢時有彈響聲或彈響感,有時患兒會哭鬧。

什麼原因導致?

髖臼發育不良及關節韌帶鬆弛,以及胎兒在子宮內胎位異常,承受不正常的機械性壓力,影響髖關節的發育等引起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原因多數是女子帶孩子期間經常曲身造成的。如果懷孕的女子經常彎腰,比如經常蹲坐洗衣服、彎腰拿東西等等,則容易造成生出的孩子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如何治療?

對於月齡較小的患兒,可以使用帶蹬吊帶進行牽引。持續使用3~4個月,大概出生後6個月左右80%的患兒可以將關節調回原來位置。

如果使用吊帶仍無法將關節恢復原位,則需要住院進行牽引治療。方法是:牽拉腿部,使髖關節周邊的肌肉放鬆,將分離的關節整合到一起。如果牽引方法也不管用,則需要進行手術(全身麻醉)了。

Tips 抱寶寶的注意事項

嬰兒出生後三四個月內,抱他的姿勢一定要注意,不要讓髖關節受到拉伸,也不要擠壓。正確的方法是:豎抱時,寶寶面向媽媽,腿部呈“M”字打開;橫抱時,避免讓兩條腿緊緊貼合在一起。媽媽們在用嬰兒背巾或三角巾包裹寶寶時一定要考慮到對髖關節的影響。

小編總結:總而言之,小孩子在出生時有一些骨骼肌肉先天的疾病,如先天性臗脫臼、螃蟹足等,需及早診斷及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