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並不少見, 大多時候, 孩子體溫雖然略高於正常標準, 但是精神狀態好, 而且很快就恢復正常體溫, 一般情況下, 很少需要去看醫生。 但是有時低熱也可能是身體的預警信號, 家長要留心觀察, 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三類低熱不用擔心低熱去不去醫院?要看什麼時候發作、發作時間有多長。 以下三種低熱比較常見, 通常情況下不必去醫院。
生理性低熱 ?孩子活動、哭鬧、衣著過厚、室溫過高等因素, 都會使身體的分解代謝增加, 產熱過多, 出現一過性低熱, 又稱“生理性低熱”, 一旦誘發因素不見了,
Advertisiment
體質性低熱 特點是晨間體溫比午後、晚上稍高, 伴有多汗、乏力、食欲不振、煩躁不安等表現, 但檢查時無異常體征;血液等各項檢查正常;服用退熱藥物無效, 但低熱可自退。 究其病因, 普遍認為可能與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有關, 一般不影響健康。
季節性低熱?多發於夏令季節, 在嬰幼兒時期常見, 習慣稱“小兒夏季熱”, 中醫稱之為“單方疰夏”。 特點為體溫隨季節而變化, 夏季時體溫上升, 多表現為長期低熱、口渴多飲、多尿、無汗、乏力等, 氣候好轉時體溫轉為正常, 第二年同樣時間可出現同樣表現。
另外, 在麻疹、白喉、百日咳等急性傳染病病癒後, 孩子出現低熱, 多與植物神經功能失調、體溫調節中樞紊亂有關,
Advertisiment
如前文所定義, 超過2周以上即為長期低熱, 一般分為感染性低熱和非感染性低熱兩大類。 感染性低熱在生活中約占40%左右, 其中慢性☆禁☆感染性低熱是最主要的小兒低熱原因, 其中又以肺結核引起的低熱最常見;其次是扁桃體炎、中耳炎、泌尿系統的炎症或慢性☆禁☆感染。 孩子長期低熱時, 家長可觀察以上相關部位是否有異常。
非感染性發熱, 包括小兒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風濕熱、紅斑狼瘡、血液病、腫瘤、藥物熱等, 如果孩子的長期低熱同時伴隨著面色皮膚蒼白、消瘦、乏力及關節、肌肉和胸部疼痛等現象, 需特別留心以上相關病症的可能。
做好體溫記錄是關鍵不管屬於哪一類低熱,
Advertisiment
測量體溫一般常用3個部位, 即口腔、腋窩及肛門:兒童正常體溫在肛門處為36.5℃~37.5℃之間;口腔處為36.2℃~37.3℃之間;腋窩處為35.9℃~37.2℃之間。 必須在安靜狀態下測量才能算數。
一天之中, 清晨2~5時體溫最低, 17~19時最高, 但一天之內溫差應小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