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我不行” 寶寶三歲前要糾正的性格(下)

我們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是一個聰明、活潑、開朗健康的好寶寶。 所以在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還是挺支持寶寶參加各種幼兒活動的, 而且, 很多父母為了寶寶能夠合群或者與人交流, 常常帶寶寶去一些公眾場合, 或者帶寶寶去旅遊, 這些都不的不說咱們的爸爸媽媽是真的用心良苦。

的確, 隨著現在各種電子通訊設備等等的發展, 咱們的寶寶的各種性格上的問題甚至是缺陷卻越來越多。 特別是有些高危“性格信號”會影響到寶寶的未來。 咱們的家長一定要進行必要的干預。

Advertisiment

4高危“性格信號”家長應干預

3-6歲, 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 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 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 俗話說3歲看大, 7歲看老。 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 就初見倪端了。 年輕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 只不過這些特質不會只是因為父母的 “希望”, 就會出現, 更多情況下, 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的。

以下的幾個信號是提醒父母們對孩子要進行幫助和干預了。

三、“我不行”

這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的最揪心的話。 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 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 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 即使在別人的促使下開始了,

Advertisiment
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 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

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 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 自信心在這段時間建立地怎麼樣, 對小學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苦惱的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 孩子還是“挫折過敏”, “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 近來研究人員發現, 挫折承受力弱, 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

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 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最厲害”掛在嘴邊, 一點點好的表現都誇讚不已。

但是, 孩子在外獲得的資訊與此反差極大。 他很容易就發現, 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 在某些方面, 還差得很遠。 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

Advertisiment

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 關注過多, 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 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 怕出錯, 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 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 不敢輕易嘗試。

改進要點:

1.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

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 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

2.最重要的是, 家長應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 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

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 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 上課不亂跑, 所以我要表揚你”。 清楚地讓孩子知道, 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 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 在情商訓練營中, “失敗的樣子”、“給努力一個A+”都能傳遞給孩子關於自信的重要觀念和實用技巧。

Advertisiment

四、不合群

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 在人際交往上, 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

“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 但是, 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 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 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

在這些孩子身上, 大都能發現這樣的特質:願意分享、有愛心、願意説明他人、遵守規則、主動。 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

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 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 很難參與遊戲。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 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 是一定需要大人説明和支援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Advertisiment

最常見的是, 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 跟大人一樣, 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 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玩。

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 因為他們理解遊戲規則有困難, 也容易在遊戲中稍有不如意就發脾氣。 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 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結語

專家們深信, 父母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 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 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這要看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以及在什麼樣的老師指導下學習和發展, 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的友人給予正確健全的身體力行的影響, 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