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貝多“動手”,越來越聰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手腦並用”的理論, 他提出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口、眼、手, 在親自感知、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習得知識, 強調了手指的運動, 有利於幼兒智力的發展。 《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 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 由此可知, 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的意義

?手的活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 當雙手活動時, 指頭上的神經細胞會隨時將資訊傳到大腦, 因而加強幼兒手的活動是開發大腦潛在機能, 培養創造性的重要環節。

Advertisiment
所謂“心靈手巧”如是也。


?在日常生活中, 幼兒經常動手動腦, 獨立從事力所能及的活動, 不但能促進其身體發育、智力發展, 而且還有助於其性格及自信心的形成。

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的途徑

1在實際動作中發展動手能力

美術活動作為培養幼兒各種能力、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 應得到老師的重視。

比如, 在泥工教學中可以教幼兒團、搓、壓、捏、粘合等技能;紙工教學中教幼兒撕、貼、折、塗、剪等, 孩子們通過畫畫、剪紙、折紙、捏泥、製作玩其等動手操作活動培養動手能力。

通過趣味科學遊戲的形式培養幼兒動手能力也是一個效果顯著並且孩子樂於接受的方法。

例如, 在小實驗“我愛變色”的遊戲中, 教師示範一遍後, 可讓每個幼兒自己動手操作,

Advertisiment
當幼兒看到五彩的顏色出現在玻璃杯裡時, 高興得直拍手。 在趣味小實驗中, 幼兒通過看看、聽聽、摸摸, 甚至拆拆、裝裝, 既發展的動手能力能力, 還從創造和成功中獲得了快樂。

2做一個“懶”一點的老師

幼兒能做的事情讓他一定讓獨立完成;當幼兒向老師發出請求時, 老師不要馬上替孩子解決問題, 可以先鼓勵幼兒“你再試一試、你能夠做到的”。

在許多情況下, 通過教師的鼓勵、孩子自身的努力努力, 問題就可以得到行解決。 語言的指導可以多一些, 動手的機會應多留給幼兒。


平時, 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請幼兒做一些簡單的事情。 如請幼兒整理一些玩具, 請他們幫助教師送一些東西等等, 一方面, 幼兒非常樂意成為老師的“小幫手”,

Advertisiment
另一方面, 還可以養成幼兒樂於動手的習慣。

3家庭引起重視

這就又提到了家長“包辦代替”的問題:

溺愛型, 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動手, 恨不得家長能做的都替孩子做了。

剝奪型, 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把家裡搞的一塌糊塗, 所以, 還是家長來吧, 這樣也快一些。

就這樣, 在不知不覺中把本來屬於孩子應該動手做的事情都讓家長包辦了。 這樣的做法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孩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動手能力越來越差, 因為沒做過, 所以不會做;因為做不好, 沒信心, 就更懶得動手了。

請家長們拋開以上的顧慮, 為了孩子的成長, 把本該屬於他們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動手去做, 要相信孩子們一定可以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