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嬰幼兒, 特別是初來人世的小寶貝來說, 夏秋換季時節氣溫逐漸轉涼、空氣乾燥和恢復活躍的病菌病毒都帶給他們不小的挑戰。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 小兒形質未充——臟腑機能尚未發育完全;稚陰稚陽——抵抗力相對虛弱;易寒易熱——對環境變化反應敏感。 這都決定了在換季時應格外注意小兒飲食、穿衣和服藥等方面的健康合理性, 中醫將其總結為5大要點——
1. 講衛生、防腹瀉
寶貝在秋季有時突然拉肚子, 這時疾病性質以屬於“寒性”者為多, 因為寶貝的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 容易著涼, 如果碰巧吃了不衛生的食物,
Advertisiment
典型的小兒秋季“寒性”腹瀉特點是:起病較急, 常伴有咳嗽、發熱等風寒感冒症狀或有嘔吐, 瀉如水樣便, 臭氣不明顯。 這時, 應該給寶貝消化道以休息, 可以禁食8-12小時, 禁食期間喂適量的淡鹽水, 隨後再慢慢恢復飲食。
採用疏風散寒、化濕和中的中藥內服, 並配合推拿, 臍部貼敷等中醫藥療法, 往往能較快緩解症狀, 減少體液流失, 從而縮短病程, 恢復小兒胃腸道的正常功能。
Advertisiment
2. 多飲水、潤秋燥
入秋以後, 空氣濕度降低, 人們明顯感覺到鼻腔和皮膚的乾燥, 中醫把這種氣候特點稱為“燥”。 秋燥是六種主要氣候致病因素之一。 秋季的空氣濕度雖然並沒有冬季低, 但因為氣溫相對偏高, 人體的代謝相對旺盛, 出汗多一些, 所以更容易出現肌體缺水引起的一系列症狀。
寶貝身體容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 出現口乾咽燥、咳嗽少痰、流鼻血等各種秋燥病症。 此時應該適當地增加喂水量和喂水次數, 或將梨、柑橘、荸薺、藕、葡萄等水果榨汁, 代替水經常喂給寶貝喝, 通常寶貝願意喝, 並且有滋陰潤燥的效果。
Advertisiment
3. 善食譜、慎進補
寶貝在秋季食欲旺盛, 此時食物來源最豐富, 是調節寶貝營養狀況的關鍵時期。 要注意膳食平衡和各種營養素的攝入, 應該保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鈣、磷等的攝入, 比如多吃一些穀類、蛋類、瓜果類食物和補充一些蔬菜水果。 同時可以選擇具有中藥效果的食物, 如益腎潤燥的芝麻、核桃, 健脾養胃的栗子、桂圓肉, 滋陰潤肺的百合、銀耳等, 這些食料很適合用來煮粥。
在保證合理的飲食情況下, 一般沒有必要給寶貝另外吃補藥和額外的營養品。 過多的服用這些往往會使寶貝胃口呆滯, 造成消化不良, 發生腹脹、腹瀉等症狀, 反而妨礙了生長發育。
4. 辨症狀、驅蟲患
夏末秋初季節, 寶貝最容易染上蛔蟲,
Advertisiment
是否染上蛔蟲可根據一些異常現象大致得到判斷——
①常喊肚子痛, 尤以臍周部位為多, 揉按後可緩解。
②夜間睡眠易驚醒、磨牙和流口水。
③在面部、頸部皮膚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圓形或橢圓形斑片, 上面有細小灰白色鱗屑, 即俗稱的“蟲斑”。
④無明顯原因, 皮膚常反復出現“風疙瘩”。
⑤有偏食表現, 並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如泥土、紙張、布頭等。
⑥吃得多且好饑餓, 愛吃零食, 吃得多也總胖不起來。
5. 慢添衣、適溫涼
老話說的“春捂秋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