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應該說:去, 幫媽媽把碗刷了, 你反正沒事。
您應這樣說:孩子, 媽媽現在有點忙, 你能不能幫媽媽把碗刷了。
您不應該說:還不趕快去學習, 還看什麼電視!
您應這樣說:好了, 動畫片看完了, 你不打算去學習一會麼?
您不應該說:我都說了不許看電視, 你怎麼不聽呢?
您應這樣說:爸爸在休息, 看電視會打擾他的, 你先看會書好嗎?
命令的口氣會養成孩子怯懦的性格
想想, 誰能忍受一個人老是對自己頤指氣使, 動不動就要求你給我這樣、你給我那樣?做父母的也不喜歡有個人成天這麼對自己吧?
命令是一種單方面的交流,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是孩子的家長, 我有權命令他。 ”這就是一種完全不替孩子著想的觀念。 孩子只是個孩子, 並不是奴僕, 他跟父母是平等的關係。 他也同樣是一個個體, 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如果父母指望在對孩子的命令與呵斥中建立自己的威信, 那他就等著嘗失敗的苦果好了。
沒錯, 很多孩子對家長惟命是從, 但是他內心裡就一定接納了這樣的命令嗎?他不過是無力反抗而已, 等到這種情緒在心裡積澱到一定程度, 爆發出來就可能產生難以想像的後果。 這是第一個不容忽視的。
一個生長在專制的家庭中, 長期聽著父母的訓斥“你給我聽著”“你給我去……”的孩子, 他心中就可能形成一種對強者惟命是從的習慣,
Advertisiment
做父母的一定要記住, 沒有孩子是喜歡聽著命令長大的。
建議的口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思維和判斷能力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時, 往往會說成“你要給我……”的命令型。 這樣的命令, 並未考慮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 只會讓孩子感到害怕或反感。
如果把這樣的命令改為“你能不能……”“你試著……如何”這樣建議的話語, 會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個時候, 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在跟自己商量, 在徵求自己的意見, 他首先會覺得自己是受了重視。 在心理上, 他更容易接納父母的要求。 同時, 他也會隨著父母的引導, 鄭重思考要做的事, 做出決斷, 並考慮該如何做,
Advertisiment
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 有意識地提出選擇項, 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 比如, 孩子在家裡無事可做, 千萬不要動氣命令他:“馬上給我看書去!”而應該問他:“你不打算去看會書嗎?”孩子會自己去考慮是要聽父母的, 還是該幹別的。 總之, 他會慎重對待家長的話, 而不是產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