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將枯燥的家務轉變成種愉悅的修行

把家務當做一種修行住在禪宗寺廟中的人, 常常會花上4個小時, 和僧人、女眾一起靜靜地打掃廚房, 然後看著一切, 喜悅得都不知道說什麼好。

覺察不只應該在打坐時做, 真正的價值在於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家務活的瑣碎和重複, 提供了修煉覺察的絕佳機會。 對有小孩和那些沒空打坐的媽媽們來說, 做家務也許是修煉活在當下的最好時機。 如果我們願意選擇帶著覺察去做清潔, 會創造出另外一份空間, 獨立於奔流不息的思緒和感受之外。 掃帚來來回回地移動, 奏出了可以集中注意力的韻律;準備晚餐則會邀請所有的感覺來加入,

Advertisiment
即使是擦湯碗也會給我們機會, 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到身體和內心上。

在做家務時帶著覺察, 意味著注意身體的動作、肌肉的松與緊, 還有呼吸。 它意味著專注地幹活, 排除一切干擾。 它同時也意味著, 把注意力放在心中來來去去的思緒上, 不失去覺察, 不讓它們把你帶走。

蘇哈娜從世界級的內觀大師一行禪師那裡, 認識到了帶著覺察做家務的價值。 在一行禪師的澳洲之旅中, 她是大師身邊的隨從。 她這樣記錄道:

家務活對我來說, 永遠都是最討厭的事情, 是一些完全可以排除掉的事情, 這樣我才好去做那些更為重要的事。 一行禪師是第一位推廣“把覺察帶到生活中”的老師。

Advertisiment
通過活在那一刻, 在清潔廚房和晾衣服時, 我開始找到樂趣和喜悅。 這也給我的生活態度帶來了巨大的轉變。

蘇哈娜說, 她選擇了一些非常普通的事情, 把修行帶到上面, 刷牙, 還有洗碗, 這幫助她把發展出的覺察融入生活之中。

在禪宗寺廟裡, 雜務被看成是工作禪, 是修行生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不只是因為它們對寺廟的正常運作是必需的, 更因為它靈性上的價值。 打坐和做清潔是相互聯繫的。 一位元修行人需要把他們平和、專注的狀態帶到日常的瑣事中。 住在禪宗寺廟中的人, 常常會花上4個小時, 和僧人、女眾一起靜靜地打掃廚房, 然後看著一切, 喜悅得都不知道說什麼好。

艾娃發現, 做家務時集中注意力在過去,

Advertisiment
而不是當下, 通常會帶來很多的沮喪:

家務活提供了真實活在當下的機會賈桂琳??克拉瑪, 《佛教徒媽媽》的作者, 發現做清潔是有治療作用的, 但同時也覺察到, 社會上普遍缺乏對家務的尊重。

你也許會認為, 只有在家務活做完後, 才有快樂, 你才能放鬆。 但為什麼要等到那時呢?特別是有孩子後, 事情都是一件接著一件, 沒有終點。 只有房間變整潔了, 我們的心才變得稍微清明一些。 但是佛教, 尤其是禪宗, 卻讓我們對清潔的這個過程和最終結果等同視之。 你做的這個過程, 和最終結果一樣有價值。

在一行禪師的巨著《觀照的奇跡》一書中, 他說有兩種洗碗的方式:A.讓碗變乾淨。 B.為了洗碗而洗碗。 他心儀後者, 並解釋道:

如果洗碗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我們腦子裡全想的是洗完後去飲一杯茶, 而把洗碗當成一件討厭的事, 匆匆忙忙地洗完, 那我們就不是“為了洗碗而洗碗”。 我們也沒有在洗碗時活在當下。 事實上, 當站在洗碗槽前, 我們完全沒意識到生活當中的奇跡。 如果不洗碗, 也就沒有茶喝。 即使在喝茶時, 也會想其他的事情, 很難留意手中的杯子。 那我們就被對未來的幻想牽制住了, 從而無法活出哪怕真實的一分鐘。

告訴人們家務活提供了真實活在當下的機會, 一行禪師並非是唯一一個這麼做的師傅。 我曾偶然邂逅一本神奇的小書, 教人們怎樣把做家務轉化成為一種樂趣。 禪師加利??索普在《劇變》一書中, 講到如何把做家務看成是與自己連接的機會。

Advertisiment

索普談到, 應該把做家務當做對讓生活正常運轉的小事情的致敬行為。 對手上的所有物件, 都心存一份感恩——設想一下, 如果你得自己造電池, 會怎樣?在做清潔時, 會不斷發現, 你和其他人是連接在一起的, 他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服務(水、電、垃圾清理), 以及身邊的生活必需品。 他提醒我們, 這些簡單的勞動, 比如除塵和大掃除, 讓我們與先人世界上其他的人聯繫在一起。 他也談到“要在平常事中體悟活在當下”, 因為禪宗的教導中有這樣的說法:領悟存在於日常生活裡, 做事也是入定的方式之一, 智慧其實就在平常當中。

很多人都知道, 女人會在把家整理乾淨的過程中得到滿足。 這些女人從烹飪大餐、烤麵包, 從線上採集新鮮的絲、創造美好的居住空間中, 得到了享受。做家務也是與周圍的環境連接的機會,當我們不活在當下時,它們就變成了模糊的幻影。一位“家中的上帝”,和我分享她做家務時的喜悅:

家是彌足珍貴的地方。在我眼裡,家就是一件藝術品,我喜歡把自己包圍在各式照片、鮮花、藝術品,以及其他提醒自己是如何幸運的東西中。

我把家務活看成對那些支撐我生活的東西關愛與感恩的表示——絕不忽視那些應該珍視的東西。我老公是位業餘畫家,他覺得畫那些尋常之物,像勺子、杯子、掃帚之類,能讓他放鬆。他也看到了簡單的家居物品的價值與美。我常常找出時間在家中靜坐,會由衷地珍惜身邊的一切,即使它們是亂七八糟的。

賈桂琳??克拉瑪,《佛教徒媽媽》的作者,發現做清潔是有治療作用的,但同時也覺察到,社會上普遍缺乏對家務的尊重。她坦誠地說:“我常常把從做清潔中得到的恣意快樂,看成是一個從不曾對人說過的秘密。”意識到了享受過程的重要後,她隨即寫道:

採購物品也是學問在每次採購前,我們會問自己:這樣東西會簡化我的生活,還是令它變得複雜?我只想擁有它,還是可以使用它呢?禪宗重視實用性超過裝飾性。一種幫我們專注於目的,而不是盲目收集的方式。

根據禪宗的精義,我們要增強帶著覺察活在當下的能力,同時崇尚簡潔。家居佈置的禪宗風格是,刪繁就簡,丟掉任何不再有用的東西。判斷一樣東西是否有用,依據往往很主觀。對很多人來說,買一尊佛像放在家中只會讓家裡顯亂。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一尊擺放到位的佛像是冷靜和耐心的最好提醒。

因為有那麼多的家務活,把那些無用的東西從家裡搬出去,是一件一直沒做的工作。享受化繁為簡的過程,絕對是明智之舉,而不是無限期地推遲,直到做完其他事情。

我喜歡把東西扔進垃圾袋,然後對自己說:這是我最後一次拿這個陀螺。

更重要的是,通過鼓勵大量的覺察,禪宗告訴我們,要謹慎地購置放在家中的物件。在每次採購前,我們會問自己:這樣東西會簡化我的生活,還是令它變得複雜?我只想擁有它,還是可以使用它呢?禪宗重視實用性超過裝飾性。一種幫我們專注於目的,而不是盲目收集的方式。

我們裝飾家庭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所以要避免買那些只會增加麻煩的東西。我的朋友茱莉婭堅持這樣的原則:每次往家裡添東西時,都要扔一些東西出來。少點廢物在身邊,更容易看得清明一些,不只是生理上,也包括心理上。

簡單生活的理念,會將我們從社會主流的消費主義價值觀中保護起來。金質疑了家裡的物質主義的傾向:

我把過去幾周都用來做清潔、整理和處理廢物。我處在高強度的工作禪的狀態中,清潔櫥櫃,整理舊衣服、舊玩具,所有東西——甚至包括車、地下室和車庫。

我驚訝於自己收集了那麼多東西,有些東西看來需要改變。我深深地覺得,我們一家子需要改變一下對財物的看法。我們需要對買什麼和為什麼買更加謹慎。

聖誕快到了,是時候以新的角度來看待大採購了。瘋狂的血拼開始了。我們被玩具、電器、衣服、珠寶的廣告猛烈轟炸。大家都完全失常了。物質至上是西方文化中最令人沮喪的方面之一。悲哀的是,我家裡就是這樣的風氣。所以,我的任務就是轉化這一衝動,不只是在我家,也在我自己身上。

在後面的日記裡,金談到當她從商店裡空手而歸時,心中升起的成就感。

金的瘋狂大清潔鼓舞了我,我決定也花點時間在自己的房子上,目標是那些不再玩了的玩具。把差不多四分之三的玩具清理之後,我心裡充滿了滿足感。在把玩具從一個房間移到另一個房間後,我有一種“生命重來”的感覺。家裡看起來更整潔了,更讓人愜意。我正在為自己的戰績得意,那群小子們卻沒用多久就收復了失地。

有些人卻會用創造一個“神聖空間”的目標來折磨自己,他們理想的家是個完全乾淨、整潔、一絲不亂的地方。對這一目標的執著像所有的執著一樣會帶來痛苦。但願其他的家庭成員不會允許我們完成這一目標。拒絕極端,佛陀教導的是中道。在家務活的範疇裡,中道是界于苛刻的完美主義和亂七八糟之間的那條道路。構建一個完美的家不僅難以做到,也是對家庭成員的極大限制。一位佛教徒媽媽會為孩子們的意外狀況和創造力空出不做家務的日子。

得到了享受。做家務也是與周圍的環境連接的機會,當我們不活在當下時,它們就變成了模糊的幻影。一位“家中的上帝”,和我分享她做家務時的喜悅:

家是彌足珍貴的地方。在我眼裡,家就是一件藝術品,我喜歡把自己包圍在各式照片、鮮花、藝術品,以及其他提醒自己是如何幸運的東西中。

我把家務活看成對那些支撐我生活的東西關愛與感恩的表示——絕不忽視那些應該珍視的東西。我老公是位業餘畫家,他覺得畫那些尋常之物,像勺子、杯子、掃帚之類,能讓他放鬆。他也看到了簡單的家居物品的價值與美。我常常找出時間在家中靜坐,會由衷地珍惜身邊的一切,即使它們是亂七八糟的。

賈桂琳??克拉瑪,《佛教徒媽媽》的作者,發現做清潔是有治療作用的,但同時也覺察到,社會上普遍缺乏對家務的尊重。她坦誠地說:“我常常把從做清潔中得到的恣意快樂,看成是一個從不曾對人說過的秘密。”意識到了享受過程的重要後,她隨即寫道:

採購物品也是學問在每次採購前,我們會問自己:這樣東西會簡化我的生活,還是令它變得複雜?我只想擁有它,還是可以使用它呢?禪宗重視實用性超過裝飾性。一種幫我們專注於目的,而不是盲目收集的方式。

根據禪宗的精義,我們要增強帶著覺察活在當下的能力,同時崇尚簡潔。家居佈置的禪宗風格是,刪繁就簡,丟掉任何不再有用的東西。判斷一樣東西是否有用,依據往往很主觀。對很多人來說,買一尊佛像放在家中只會讓家裡顯亂。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一尊擺放到位的佛像是冷靜和耐心的最好提醒。

因為有那麼多的家務活,把那些無用的東西從家裡搬出去,是一件一直沒做的工作。享受化繁為簡的過程,絕對是明智之舉,而不是無限期地推遲,直到做完其他事情。

我喜歡把東西扔進垃圾袋,然後對自己說:這是我最後一次拿這個陀螺。

更重要的是,通過鼓勵大量的覺察,禪宗告訴我們,要謹慎地購置放在家中的物件。在每次採購前,我們會問自己:這樣東西會簡化我的生活,還是令它變得複雜?我只想擁有它,還是可以使用它呢?禪宗重視實用性超過裝飾性。一種幫我們專注於目的,而不是盲目收集的方式。

我們裝飾家庭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所以要避免買那些只會增加麻煩的東西。我的朋友茱莉婭堅持這樣的原則:每次往家裡添東西時,都要扔一些東西出來。少點廢物在身邊,更容易看得清明一些,不只是生理上,也包括心理上。

簡單生活的理念,會將我們從社會主流的消費主義價值觀中保護起來。金質疑了家裡的物質主義的傾向:

我把過去幾周都用來做清潔、整理和處理廢物。我處在高強度的工作禪的狀態中,清潔櫥櫃,整理舊衣服、舊玩具,所有東西——甚至包括車、地下室和車庫。

我驚訝於自己收集了那麼多東西,有些東西看來需要改變。我深深地覺得,我們一家子需要改變一下對財物的看法。我們需要對買什麼和為什麼買更加謹慎。

聖誕快到了,是時候以新的角度來看待大採購了。瘋狂的血拼開始了。我們被玩具、電器、衣服、珠寶的廣告猛烈轟炸。大家都完全失常了。物質至上是西方文化中最令人沮喪的方面之一。悲哀的是,我家裡就是這樣的風氣。所以,我的任務就是轉化這一衝動,不只是在我家,也在我自己身上。

在後面的日記裡,金談到當她從商店裡空手而歸時,心中升起的成就感。

金的瘋狂大清潔鼓舞了我,我決定也花點時間在自己的房子上,目標是那些不再玩了的玩具。把差不多四分之三的玩具清理之後,我心裡充滿了滿足感。在把玩具從一個房間移到另一個房間後,我有一種“生命重來”的感覺。家裡看起來更整潔了,更讓人愜意。我正在為自己的戰績得意,那群小子們卻沒用多久就收復了失地。

有些人卻會用創造一個“神聖空間”的目標來折磨自己,他們理想的家是個完全乾淨、整潔、一絲不亂的地方。對這一目標的執著像所有的執著一樣會帶來痛苦。但願其他的家庭成員不會允許我們完成這一目標。拒絕極端,佛陀教導的是中道。在家務活的範疇裡,中道是界于苛刻的完美主義和亂七八糟之間的那條道路。構建一個完美的家不僅難以做到,也是對家庭成員的極大限制。一位佛教徒媽媽會為孩子們的意外狀況和創造力空出不做家務的日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