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制下的“乖”孩子不會有創造力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最高評價就是“乖”。 在他們眼裡, 所謂“乖”就是聽話——讓他做什麼就做什麼, 讓他怎麼做就怎麼做, 沒有逾越“規矩”的想法, 更不能有“離經叛道”的行為。 所以, 如果孩子稍有不乖, 父母們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加以管教。
但“乖”孩子真的就是好孩子嗎?如果孩子一直“乖”下去, 他可能會成為一個事事言聽計從, 不敢有任何主見的“傀儡”。 父母能操縱他的一生嗎?當然不能, 最後的還得自己走自己的道路, 當他一個人面對社會時, 這樣一個隻知順從的人, 又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呢?
最近一次同學聚會,

Advertisiment
讓林月非常鬱悶。 大學畢業5年, 身邊的同學都有了不錯的發展, 不是自己做老闆, 就是成為了管理層。 就連以前班上最搗蛋的陳劍, 也在一家外資公司做部門經理。 只有自己, 工作了5年, 依然是最基層的小職員。 為什麼曾經在班上最乖的自己會發展得最差呢?林月怎麼也想不明白。
林月從小就被父親訓練的懂事、聽話, 大人叫做什麼就做什麼, 從來不會違背。 聽話的林月一直是老師、父母眼裡有前途的“乖”孩子。 工作後, 林月依然延續這種“乖”的精神, 老闆吩咐什麼就是什麼, 從來不提自己的意見。 當然, 這種“乖”讓她在大大小小的裁員中倖免於難, 但卻遲遲得不到提升。 林月越來越迷茫, 她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老師和父母所說的“前途”,
Advertisiment
甚至她的前途還不如當初那些“壞”孩子。
林月可以說是專制教育下的犧牲品。 在父親的教育下, 她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乖”孩子——言聽計從、沒有主見、缺乏冒險精神, 這樣的孩子一旦面對社會, 相對於其他人便會失去很多發展的空間。 因為社會更需要那種有主見、敢於拼搏、不畏手畏腳的人。 而一些“乖”孩子, 往往由於缺乏自主性和創造力, 最終只能甘於平庸。
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 瑞士洛桑大學最新調查發現, 過分嚴厲的專制式教育, 會扼殺兒童的創造力, 並對他們的未來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調查還發現, 家長的教育風格, 對子女的發展和學習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與家長保持良好關係, 甚至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
Advertisiment
成績較差的學生大多是在嚴厲環境的家庭中成長的。
不可否認, 實行專制教育, 便會用苛求的標準評判和要求孩子, 甚至會盯著他的缺點和錯誤不放, 看不到他的優點。 一個處處得不到肯定和重視的孩子, 會缺乏判斷力, 對事物無法做出正確的抉擇, 久而久之, 便會失去自信心和創造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