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家告知媽媽們 孕婦產後子宮應該早康復

孕婦產後子宮早康復

子宮可以說是母體在分娩期間體內變化最大的器官。 它可以從原來的50克一直增長到妊娠足月時的1000克。 一般來講, 產後的子宮需要6~8周左右才能恢復到原來的大小。

子宮恢復

主要包括三方面, 即子宮體的復原、子宮頸的復原和子宮內膜的復原。

子宮體的復原

在胎盤排出之後, 子宮會立即收縮, 在腹部用手可以摸到一個很硬並呈球形的子宮體, 它的最高處和肚臍的水準同高。 以後子宮底的高度, 會每天下降1~2釐米, 大約在產後10~14天內, 子宮變小, 降入小盆骨腔內。 這時, 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宮底了。

Advertisiment

子宮頸的復原

在分娩剛剛結束時, 因子宮頸充血、水腫, 會變得非常柔軟, 子宮頸壁也很薄, 皺起來如同一個袖口, 7天之後才會恢復到原來的形狀。 7~10天后子宮頸內口會關閉。 一直到產後4周左右, 子宮頸才會恢復到正常大小。

子宮內膜的復原

胎盤和胎膜與子宮壁分離, 由母體排出以後, 從子宮內膜的基底層, 會再長出一層新的子宮內膜。 產後10天左右, 除了胎盤附著面外, 其他部分的子宮腔會全部被新生的內膜所覆蓋。 剛剛分娩後, 胎盤附著部分的子宮壁面積約手掌大, 到產後2周左右, 直徑已經能縮小到3~4釐米, 但產後6~8周才能完全癒合。

如果子宮裡有殘留的胎盤或胎膜組織, 或產後子宮收縮不好, 子宮復原的速度就會放慢。

Advertisiment
產後的子宮為了恢復原來的大小, 需要更有力的回縮, 所以在產後一周內媽媽會感到產後宮縮的疼痛, 這種宮縮會在媽媽給孩子哺乳時更為明顯, 但不會令人難以忍受。 醫學專家認為, 多與孩子肌膚接觸及哺乳是促進子宮復原的最佳刺激。

影響子宮復原能力的因素

● 胎盤或胎膜殘留於子宮腔內。

● 子宮蛻膜脫落不全。

● 合併子宮內膜炎或盆腔內炎症。

● 子宮過度後屈, 使惡露不容易排出。

● 合併子宮肌壁間肌瘤。

● 排尿不利, 膀胱過度充盈, 致使子宮不能下降至盆腔。

● 產婦年齡較大、健康情況差、分娩次數多或多胎妊娠, 也往往會影響子宮的復原能力。

4招令子宮快復原

1、產後應及時排尿。 不使膀胱過脹或經常處於膨脹狀態。

Advertisiment

2、產褥期應避免長期臥位。 產後6~8小時, 產婦在疲勞消除後可以坐起來, 第二天應下床活動, 以利於身體生理機能和體力的恢復, 幫助子宮復原和惡露排出。 如果子宮已經向後傾屈, 應做膝胸臥位來糾正。

3、產後應該哺乳。 因為嬰兒的吮吸刺激, 會反射性地引起子宮收縮, 從而促進子宮復原。

4、注意陰部衛生。 以免引起生殖道炎症。

什麼叫子宮復原不全?

子宮復原不全是指產後已經多日, 子宮收縮不好, 還是比較大而柔軟, 遲遲不恢復到原來的形狀, 而褐色惡露卻常常持續不斷。

如果子宮復原不全, 子宮遲遲不入盆腔, 在恥骨上區總能摸到子宮底, 有時還有壓痛。 如果惡露量多, 且為暗褐色或紅褐色, 就應考慮為子宮復原不全;如有臭味,

Advertisiment
可能已經併發感染了。

我們主要可以通過注意觀察惡露的顏色、量和氣味來判別是否有子宮復原不全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 在產後3周左右惡露就乾淨了, 也有少數延長到產後6周才乾淨。 根據惡露的性質和階段性, 一般可分為3種:一種是產後3~4天, 量比較多, 顏色鮮紅, 稱為血性惡露(紅色惡露), 除大量血液、小血塊及壞死的蛻膜組織外, 有時裡面還有胎膜的碎塊、胎兒皮脂、胎毛及胎糞等;第二種是產後的一周左右, 惡露變為淡紅色, 所含的血液量較少, 有較多量的宮頸黏液及陰☆禁☆道滲出液, 還有壞死的蛻膜、白細胞及細菌, 這種惡露稱為漿液性惡露;第三種是產後10~14天, 惡露呈白色或淡黃色, 血量更少, 內含有大量白細胞、退 化蛻膜、表皮細胞、細菌及黏液,

Advertisiment
這時的惡露稱為白色惡露。

子宮復原不全者, 血性惡露明顯增多, 且持續時間延長, 可能長達10天左右(正常情況約為3~4天);惡露混濁或有臭味, 有時可能發生大量出血;血色惡露停止後, 白帶(也稱白惡露)增多, 產婦有時感到小腹墜脹或疼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