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張阿姨打來電話, 諮詢關於寶寶全托的問題。 張阿姨今年70多歲了, 有一個4歲的外孫女, 由於張阿姨的女兒和女婿都在外企工作, 經常出差, 所以無暇照顧孩子, 而張阿姨和老伴又年事已高。 無奈之下, 只好將孩子全托, 孩子在全托的第一個星期回到家後, 張阿姨發現孩子瘦了, 無精打采的。 第二個星期情況差不多。 為了不讓孩子有被拋棄感, 張阿姨中間偶爾會接孩子回家住一個晚上。 孩子的媽媽也給孩子買了好多小禮物。 在送女兒去幼稚園的時候, 媽媽對她說, 從今天開始, 每天數一個手指頭,
Advertisiment
張阿姨希望通過我們瞭解全托到底好不好, 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 以及將來的發展有著怎樣的影響?帶著張阿姨的問題, 我們採訪了幼教方面的有關專家。 專家表示, 孩子能不全托儘量不要全托。 如果家長實在有困難, 建議要為孩子挑選一所高品質的幼稚園。
儘量不讓孩子全托
全托制度的設計是為了滿足成人的需要, 而不是為了幼兒利益的最大化。
學前教育學博士王銀玲說, 從全托制度的設計來說, 它本身不是出於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發展的角度提出來的, 而是為了滿足成人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 全托的弊端是非常難以克服的。 它最大的弊端就是難以充分照顧到每一個嬰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Advertisiment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比較, 在家庭養育環境中, 大人和嬰幼兒的比例最起碼是1:1, 即一個大人照顧一個嬰幼兒。 而在集體教育機構中, 很難達到這麼高的師幼比(老師和幼兒的比例)。 一般情況下, 是一個老師照顧5到10個孩子, 這很難充分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需要。 比如從孩子的身體發展來說, 大人帶著孩子玩兒, 孩子可以自由地奔跑, 大人在後面跟著, 既不容易出危險, 孩子又鍛煉了身體。 但是在集體教育機構裡, 考慮到安全、便利、秩序等因素, 老師會限制幼兒的活動。 擔心孩子磕著碰著, 所以會儘量讓孩子從事一些安靜的活動,
Advertisiment
追求安全會限制幼兒的自由活動, 而追求便利, 老師必須簡化一些照料的工作。 比如小女孩不能留太長的頭髮, 十幾個孩子都梳長髮, 老師根本忙不過來。
全托讓孩子感覺被拋棄
全托是把雙刃劍, 雖然解決了家長的難題, 卻對孩子的心理、性格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幼教專家認為, 從心理上來說, 3到6歲的孩子判斷是非、分析問題的能力很低, 孩子不會明白家長很忙是什麼感覺, 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己, 看著日托的孩子的爸爸媽媽來接孩子回家, 而自己卻不行, 從而產生一種被拋棄的心理, 在親情上會產生疏離感。 從性格上來說, 孩子的成長是通過與家庭、幼稚園及社會周圍環境的互動完成的。
Advertisiment
全托孩子的自理能力、獨立性是被逼出來的
對於很多人認為的全托的孩子獨立性強、自理能力強的看法, 幼教專家認為, 這是孩子在寄宿制的情境中, 被迫在這麼幼小的時候做很多的事情。
在很多同齡人還做不到的時候, 他們在被迫的狀態下做到了, 但內心並沒有達到相應的水準, 所以孩子是很吃力的, 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大的。 可能是犧牲了孩子的情感發展和內心安全感的發展, 以及孩子如何理解社會, 如何理解成人對待自己, 會有一種被拋棄感, 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有一個孩子,
Advertisiment
1到3歲的孩子儘量不要全托, 那樣會破壞寶寶內心的安全感。
如果家長確實無暇照顧寶寶, 那麼一定要為寶寶挑選一所高品質的幼稚教育機構。 因為這個時候全托的品質, 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這個幼稚園中老師的素質。 在幼教領域有一句俗話, 關起門來就是良心活兒。 爸媽要考察照料者是不是愛孩子, 是不是很有耐心, 尤其是重複做事情的時候。 很多幼稚園都有母嬰教室, 家長可以週六日帶著孩子來一個小時, 參加親子園的活動, 通過這樣的活動, 家長可以去感受老師整體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