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有家長問:“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孩子總愛欺負人, 惹是生非, 怎麼辦?”一個是“小受氣包”, 一個是“小霸王”, 兩者的爸爸媽媽們都有許多煩惱。
是教育“受氣包”強硬地反擊, “他打你, 你也打他”?還是秉承吃虧是福, “算了, 我們不和他計較”?抑或是“惹不起躲得起”, 索性少出去和其他孩子玩, 免得受欺負?
對待“小霸王”, 是懲罰教育, “你打別人, 我就打你”?還是暗自得意, “欺負人總比被欺負好” ?抑或不讓孩子出去玩, “少給我惹是生非”?
這些不同的選擇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下面就讓我們來分別看看家長們該如何對待“小受氣包”和“小霸王”?
Advertisiment
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耍中被推倒, 或者看到有人在搶孩子的玩具, 頭腦中會立即拉響警報“孩子被欺負了, 那怎麼行!”, 然後趕緊沖出去保護孩子, 找老師或者到對方家長那裡“控訴”, 替孩子“擺平”。 其實, 孩子間一時的推搡、爭搶、打鬧, 是很正常的, 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 如果家長時常把孩子間的摩擦解釋得很嚴重, 孩子也會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更在意別人是否對自己有惡意, 會把很多不是欺負的資訊理解為欺負, 這對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長遠的人格發展都沒有好處。 有些孩子甚至會潛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對自己“受害者”的評價資訊, 強化了“受欺負”的感覺,
Advertisiment
而欺負通常是帶有惡意的、持續的、力量懸殊的雙方之間的衝突。 長期的欺負行為對於欺負者和被欺負者雙方都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對於受欺負者來說, 孩子正慢慢形成自我價值, 在這個時候長期被人欺負, 會使得他自我否定, 對自信產生很大影響。 而欺負者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卻時常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 會使孩子慣于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 攻擊性增強, 對孩子長遠的發展十分不利。
該介入時再介入如果在孩子的衝突中沒有嚴重的安全危機, 很多時候父母可以不介入, 而在一旁觀察, 給孩子們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己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社會協調能力也在慢慢孕育。
Advertisiment
如果當父母發現孩子時常發生惡意的攻擊行為時, 就需要及時介入, 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
(兼職編輯: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