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虐☆禁☆童案進入大家的視線, 而兒童虐待更多是發生在兒童所成長的家庭中, 虐待者正是兒童的養育者——父母, 而兒童虐待也不僅僅是發生在他們的身體上, 精神與情感虐待所造成的影響並不比身體上所遭受的少。 而更加令人奇怪的是, 曾有過被虐待經驗的孩子, 長大後也虐待自己的孩子, 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受虐待,
長大後也會虐待自己的孩子
解析一:從心底憧憬著父母的強勢
曾有過被虐待經驗的孩子, 長大後也虐待自己的孩子, 這就稱作「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hild abuse)。 受到雙親關愛而成長的人,
Advertisiment
當然也有人能夠好好地撫養孩子, 不過所謂的人類心理, 實在不是能簡單說得通的。 潛意識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量。 有一種論點認為, 人們會在不自覺之間, 打從心底想成為和自己父母一樣的人, 這叫做「仿同」。
如此一來, 便有了以下的解釋。 想成為和虐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強勢的人, 這種感情在無意之間釋放出來了。 從前被父母毆打、被冷漠對待, 雖然感到厭惡及怨恨、恐懼, 但在心底深處卻產生了憧憬的心情, 而將父母親理想化了。 不過, 這種想法, 其實被密封在潛意識層面, 因此本人不會察覺。 不知不覺當中,
Advertisiment
解析二:對孩子行使暴力, 等同於攻擊自己
也有另外一種解釋, 認為潛意識中會想治療自己從前所受的傷, 基於這樣的想法, 促使自己與父母仿同。 孩童時代缺乏親情的人們, 不但無法滿足依賴父母的需求, 這股需求還被否定, 個人的自我形象因而受傷。 當這些人成為父母之後, 便會在不自覺中倚賴孩子。 從前, 父母無法滿足自己的依賴需求, 現在只好向孩子求取。
不過想當然耳, 孩子無法全面滿足這項需求。 隨著孩子成長, 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行動, 親子之間的嫌隙便產生了。 此時, 若孩子不聽自己的命令, 這些人便會認為被孩子拒絕了。 受到從前被父母拒絕的經驗影響,
Advertisiment
小編推薦:
“快樂秘笈”十二式 還孩子一個無憂童年!
追古溯今 父母必知十大心理學“聖經”
敏感的寶寶不善交際?五種“高危性格”需提防
孩子受虐有陰影
主要的心理防衛機制
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為了守護自己、以面對強烈的緊張和不安, 或為了適應現實狀況, 自我會將這些相關的欲求及衝動, 壓抑在潛意識層面之中。 佛洛依德將仿同或壓抑等等這些內心的動作,
Advertisiment
(1)代償機制
補償。 用其他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弱點或缺點。 例如不擅長讀書的學生, 在運動方面會特別努力。
轉移。 將恐懼或憤怒的物件, 轉換成其他無害的事物。 例如對於上司的不滿, 發洩在妻子的身上。
昇華。 將欲望以及想攻擊的欲求, 轉換成社會能夠容許的型態, 例如工作或藝術等, 以期獲得評價。
(2)降低緊張
仿同。 將自己憧憬或是對其感到自卑的物件, 和自己視為一體, 以代換的方式得到滿足, 或是以此除去自卑感。
合理化。 為了避免失敗或不安等挫折, 找其他的理由來將其正當化。
隔離。 在現實中, 將欲求不滿及不舒適的感情切割開來, 當作沒有發生。
(3)逃避現實
投射。 將自己心中不願意承認的感情或欲望,
Advertisiment
幻想。 將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欲望, 藉由幻想的方式來獲得滿足。
退行。 發展階段途中, 若引起了任何糾葛或不安, 就會退行到之前的發展階段。
(4)壓制欲求
潛抑。 將引起不安、恐懼或罪惡感的感情及欲求, 壓抑到潛意識當中, 不讓它們浮現到意識層面。
否認。 將厭惡的現實或感情, 視作沒有發生而予以忽略。
形成反作用。 為了不讓不被社會認可的欲望, 顯露在表面, 因此會做出與自己真正欲望相反的態度及行動。
小編推薦:
“快樂秘笈”十二式 還孩子一個無憂童年!
追古溯今 父母必知十大心理學“聖經”
敏感的寶寶不善交際?五種“高危性格”需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