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專橫與放縱之間的尺度

過分嚴厲導致兒童失去創造力和學業失敗。

薩烏爾非常后悔。 他的大兒子已經40多歲了, 但還是性格怯儒, 不善交際, 而且碌碌無為。 “他為什么會這樣?”薩烏爾的父親悔恨地說, “因為我是個完美主義者。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品學兼優, 永遠是個完美的人。 ”

但沒想到的是, 薩烏爾這種要求卻讓孩子喪失了自信心, 膽小怯儒, 缺乏安全感, 沒有創造力。 這也是那些以近乎專制的方式教育子女的父母們會得到的結果。 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放, 看不到他們的優點, 用非常苛刻的標準評判和要求他們。

Advertisiment

瑞士洛桑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 過分嚴厲的專制式教育會扼殺兒童創造力, 導致他們學業失敗。

據哥倫比亞《時代報》近日報道, 瑞士洛桑大學阿蘭· 克萊芒絲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調查500名12歲至15歲學生及一些教師和家長之后發現, 撇開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水平不談, 家長的教育風格對子女的發展和學習起著決定性作用。 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和家長關系良好, 甚至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學習差的學生則幾乎都是在管教嚴厲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 而且家長的教育方式較為粗暴。

這些研究人員指出:“專制式教育和過分嚴厲的要求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未來人生造成負面影響。 ”他們說, 實施專制式教育的父母總是用苛刻的標準評判和要求孩子,

Advertisiment
盯著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放, 看不到他們的優點。 但是, 專制不僅意味著嚴酷, 也意味著對他人意見的否定。 一個自己觀點得不到重視的孩子往往會去效仿別人, 或認為自己缺乏判斷力、無法做出正確的事情。 久而久之, 這樣的孩子便會失去自信心和創造力。

心理學家伊莎貝爾·夸德羅斯說, 父親往往是家庭中采用專制教育方法的人。

心理學家米格爾·德蘇維里認為, 家長要在“專橫”與“放縱”之間尋找一個適當的尺度。

父母越放縱孩子越“刁蠻”

鏡頭:稍不如意就撒野

6歲的小磊站在雪糕柜前, 索要一個情侶裝雪糕。

母親極力勸說他挑選一個小點的, 孩子開始不予理睬, 緊接著便大吵大鬧起來。

Advertisiment
他用腳踢母親, 將母親拿在手里的雪糕扔在地上。 他踢雪糕柜, 也踢企圖勸說他的售貨員。 他在商場中大叫, 絲毫不理會周圍的人的目光。 父母拼命地想阻 止, 孩子的火氣卻越來越大。 看著這無奈而萬分狼狽的父母, 周圍的人議論開來了:“哼, 要是我的孩子, 看我不老拳相對。 ”孩子的父親漲紅著臉說道, “這個方法我早用過, 可越打越糟。 ”

看到上面這個鏡頭, 有人會問, 這個孩子是不是有病?有的人也會問, 是否因為父母太放縱孩子了?小磊確實是有病, 只不過他所患的并不只是軀體方面的病, 而是一種心理方面的障礙, 他是一個小小支配狂。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情況, 確實與父母的教育有一定關系, 但心理障礙通常并不是某一個單獨的原因所致。

Advertisiment
看看小磊的成長經歷, 不難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如何形成的。

小磊出生時體重不足, 而且多病, 嬰兒期便因常常感冒引起哮喘, 因此, 家人特別擔心他受涼, 怕他哭泣。 漸漸, 家人發現這孩子極有個性, 比如他異常地挑食, 如果他不喜歡的食物, 勸服他吃將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如果試圖喂他, 他便會嘔吐不止。 1歲時, 由于父母工作太忙, 因此, 孩子被送回奶奶家由奶奶帶。 每年, 小夫妻都會不時抽空回家看小磊, 他們覺得給孩子的太少了, 滿足孩子的種種愿望似乎成為一種不可少的補償行為。 奶奶和爺爺自然更疼愛這個孫子。 3歲半時, 小磊回到父母的身邊, 可小磊已變得凡涉及他的事都要聽他指揮,

Advertisiment
他的意見一旦受阻, 便會大發脾氣, 令父母非常頭疼。

其實, 在生活中, 小磊式的孩子并不鮮見, 我們常能看到一些孩子為了得到某種玩具或食物, 在商場大吵大鬧, 或賴在地上不肯走, 令父母尷尬不已又束手無策。

成因:寵愛、忽視造就“刁蠻仔”

小小支配狂的形成有許多的因素, 我們常常發現

★有慢性疾病或身體有缺陷的孩子;

★被寵愛過度的孩子;

★自幼受到忽視的孩子。 這些孩子最容易成為“刁蠻仔”、“刁蠻女”, 由于他們缺乏安全感, 缺乏對別人的關心和同情心。 他們沒有學會群體中的合作, 沒有為別人著想的感情。

幼兒在5至22個月這段時期, 孩子的感情、知覺、身體自控能力及思維都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 如果由于家人過分擔心孩子的疾病,或孩子受到了過分的嬌寵等原因,周圍的一切統統都變得適應孩子,孩子便失去了增強生活能力的先決條件——適應社會環境的機會。

由于他的不合作和支配性的習慣行為,在伙伴中他得不到認同,得到的是排斥。孤獨、離群的行為換來的是更沒有安全感。這時,他又恰好處于一種認定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對父母的可支配性特別敏感的時期。如果孩子初始的支配行為沒有及時被糾正或被轉移,他便切實體驗到自己任性的作用,于是以后他再不會作其他的選擇,而是以種種方法熱衷于體驗支配他人。終于,他不斷地設想新的要求,不斷地支配父母,行為越來越霸道。最終成為像小磊一樣的小小支配狂。

如果由于家人過分擔心孩子的疾病,或孩子受到了過分的嬌寵等原因,周圍的一切統統都變得適應孩子,孩子便失去了增強生活能力的先決條件——適應社會環境的機會。

由于他的不合作和支配性的習慣行為,在伙伴中他得不到認同,得到的是排斥。孤獨、離群的行為換來的是更沒有安全感。這時,他又恰好處于一種認定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對父母的可支配性特別敏感的時期。如果孩子初始的支配行為沒有及時被糾正或被轉移,他便切實體驗到自己任性的作用,于是以后他再不會作其他的選擇,而是以種種方法熱衷于體驗支配他人。終于,他不斷地設想新的要求,不斷地支配父母,行為越來越霸道。最終成為像小磊一樣的小小支配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