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作為父母, 我們要對孩子少一點要求, 多一點尊重。 在尊重的前提下教育孩子, 孩子有了自尊, 才會自立自強;如果孩子得不到尊重, 所有教育都是零。
這裡有一個讓人深思的故事:
我經常把桐桐的同學請到家裡玩兒, 在玩兒的時候, 我常常愛向他們提一些問題。 有一次, 桐桐的同學來家裡做客, 我說:“我提的問題, 誰會, 就請把手舉起來。 ”
桐桐和小米、筒子等幾個小夥伴都開心地說:“好, 好。 ”
我發現, 每當我提問題的時候, 筒子總是很遲疑地舉手, 而我讓他來回答問題的時候, 他卻支支吾吾地不知道怎麼回答。
Advertisiment
我問筒子:“既然不會, 為什麼還要舉手?”
筒子小聲地告訴我:“桐桐他們都會, 如果我不會, 多沒面子啊!”筒子的話, 讓我感受到了他強烈的自尊意識。
這也難怪, 筒子家的家庭條件比較差, 這使筒子常常覺得比班上的孩子矮一頭, 所以, 他努力想證明自己跟別人一樣。
雖然這種方式我不贊同, 但可以理解。
我悄悄告訴筒子:“我再提問, 你如果會的話, 就沖我擠一下眼。 ”
以後再玩兒這種提問遊戲, 只要我看見筒子擠一下眼, 我都會讓他來回答問題。
從此, 筒子整個人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開朗多了, 他喜歡和我在一起。 並經常問桐桐:“你爸爸什麼時候讓我們再去你家啊?”
我知道, 筒子在我這裡得到了尊重, 他的自尊心得到了小小的維護。
Advertisiment
孩子有被尊重的需要。 你尊重孩子, 孩子會以自己的進步來回饋你的尊重。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情感, 不是父母的“木偶”。 你在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的時候, 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孩子。
這讓我想起桐桐的事情:
一次, 桐桐正一個人在屋子裡玩得高興。 這時候一個鄰居來串門, 進門看到她, 就過去抱起她, 親她, 逗她玩兒。
可是桐桐的反應卻很劇烈, 她一把將那人推開, 還說著:“走開!走開!”
這讓我和鄰居都很尷尬。 我向鄰居道歉。 等鄰居走了, 我開始責問桐桐:“王叔叔是喜歡你才和你玩兒的, 你怎麼能這麼不懂禮貌啊?”
桐桐撅著小嘴對我說:“爸爸, 他都沒問過我,
Advertisiment
聽完女兒的話, 我心裡很愧疚。 從來沒想過, 幾歲大的她, 竟然對自己的要求有那麼清晰的認識。
我告訴桐桐:“基本的禮貌還是要有的, 你可以對叔叔說明理由啊, 那樣才會避免以後叔叔再逗你的尷尬。 ”
桐桐乖乖地點了點頭。
我和妻子去朋友家做客, 他家裡有個和桐桐差不多大的孩子。 我們進門就聽見琴聲, 朋友說是孩子在彈琴。
妻子笑著說:“你家孩子真棒, 小小年紀, 都能用鋼琴彈奏完整的曲子了。 ”
“這算什麼, 他的恰恰舞也很棒, 老師都說他是個好苗子, 過幾天他還要代表學校去參加市里的比賽呢!”說話間, 朋友神色不無驕傲, 他突然扭過頭沖屋裡喊,
Advertisiment
可是過了一會兒, 也沒見到孩子出來。
朋友又喊了幾聲, 屋裡還是沒有應聲。 他的臉立即耷拉下來, 沖進屋裡將那個孩子“拖”了出來。
“讓你跳個舞, 你沒聽見嗎?”朋友聲色俱厲地責問孩子。
那孩子緊咬著牙, 低著頭一聲不吭。
這讓我和妻子很難為情。
“孩子不想跳就不要讓他跳了, 你不是說孩子過幾天要參加比賽嗎!等他參加比賽的時候, 我們去看。 ”我對那位朋友說。
朋友這才作罷。 揮揮手, 示意孩子回去。
那個孩子卻突然哭了起來, 他說:“我就是不想跳, 更不想參加什麼比賽。 要比賽你去比賽!”朋友的臉一下子僵在那裡。
事件進行到這裡, 我和妻子也不好再待在人家家裡, 只好回家了。
路上,
Advertisiment
我對妻子的話很贊同。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作為父母, 我們要對孩子少一點要求, 多一點尊重。 在尊重的前提下教育孩子, 孩子有了自尊, 才會自立自強;如果孩子得不到尊重, 所有教育都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