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尊重孩子的成長時間表

現在社會上流行的一個觀點就是要讓孩子快速成才, 一些父母拼命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和灌輸知識, “神童方案”、“成才秘訣”等出版物和學習班也應運而生。 受此影響, 年輕父母們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也成了“會識多少字”、“會背多少詩”、“特長考了幾級”、“英語水準如何”等, 但對孩子性格、習慣等方面的養成很少顧及。

幼稚園裡有個叫梅梅的小朋友週一至週五上幼稚園, 週六、日家長給她報了好幾種興趣班, 家長說:“多學一點, 孩子會成長得更快一些。 ”。 但一段時間後, 家長找到我問他們的孩子是不是智力有問題,

Advertisiment
原因是梅梅學什麼都比別的孩子慢。

顯然, 不少做父母的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太過熱衷了, 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 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有自己的時間表的。 根據多元智慧理論, 每個人至少有包括語言智慧、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慧、音樂智慧、人際關係智慧等八種智慧, 表現在個體身上其智慧優勢是不同的, 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 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 像梅梅小朋友, 她在各個方面表現都是中不溜或者說並不很出色, 一個可能是孩子各方面發展比較均衡, 另一個可能是能夠發揮孩子智慧優勢的領域還未被發現。 所以, 家長現在就給孩子下“智力有問題”的結論為時太早。

Advertisiment
父母的敏感和急躁, 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事實上, 孩子的成長是有過程的, 過程的快慢有其內在規律, 而且這個快慢因人而異, 因時而異。 正如農作物的成熟要經過一定的時間、階段一樣, 如果忽視兒童生長的需要和時機, 急於得到生長的結果, 必然會導致“揠苗助長”的不良後果。 教育不能急躁, 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尋找最恰當的教育方法的過程, 只有找到了最恰當的教育方法, 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早期教育的重點主要是讓兒童積累生活經驗和知識。 在西方流行一種“早期銀行論”, 是指對幼兒實施早期教育就好像是往他們的神經銀行裡儲蓄, 積蓄越多, 將來受益越大。 對幼兒實施早期教育,

Advertisiment
關鍵是讓他們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童年的樂趣。

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現的浮躁、急於求成等問題, 其實是成人自己內心焦慮的表現。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 作為父母特別應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 最要擺平心態的是父母自己, 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 日後也可以不出人頭地或成龍成鳳, 但孩子必須身心健康, 因為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是孩子從容應對成長過程中風風雨雨的保證。 幼兒孤僻、膽怯或霸道、不與人合作等不良性格的形成, 往往與在早期教育中忽略對孩子素質的培養有關。 早期教育專家認為, 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快樂、活潑;二是安靜、專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愛勞動、關心他人。

Advertisiment
這些性格、品質都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內容。

因此, 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長的生長週期、成才規律, 不要揠苗助長, 不要跟風攀比, 更不能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強迫孩子按家長的意願辦事, 而應心平氣和地教育引導孩子, 讓孩子從小打好學習基礎、生活基礎、身體基礎和與他人合作的基礎, 多為孩子一生的幸福著想, 而不要太在乎一時的名利得失。 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和等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