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法:『性格決定命運』,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求生存, 擁有活潑、開朗的外向性格確實較為吃香, 相反地, 內向的孩子通常對環境適應、人際應對以及吸收新知的能力較弱, 長久下來易形成沉默、膽怯、缺乏自信…等較負面的人格特質, 不但會妨礙正常的社會化發展, 也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人際交往障礙的陰影。
臺北市士林區浩恩托兒所馬文華所長表示, 學齡前正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爸比媽咪應該積極瞭解孩子之所以過度害羞的原因, 採取開放的教養態度, 適性引導孩子逐步敞開心扉。
Advertisiment
檢視孩子內向的原因
*天生氣質
有些孩子天生擅長人際互動, 有些則老是擺出一副「生人勿近」的膽小模樣, 孩子們面對各種刺激所展現的獨特反應方式, 稱之為「氣質」。 馬文華所長提到, 在天生氣質的9個向度當中, 「趨進性」和「適應力」是檢視孩子是否為內向性格的重要觀察依據。
趨進性指的是孩子面對新事物(包含人、環境、食物)的反應, 趨進性強的孩子能夠快速接受新事物, 趨進性弱的孩子通常面對新事物易展現出害羞、退縮反應, 甚至強烈拒絕接受。
適應力指的則是接受新事物的反應時間, 有些趨進性弱但適應力強的孩子, 雖然在一開始表現得較內向, 但只需要短暫的適應期就能夠接受新事物;有些孩子的趨進性和適應力都不強,
Advertisiment
*環境使然
馬文華所長認為, 小家庭結構和少子化是造成孩子內向性格的重要因素, 因往來的人際網路較封閉, 平日缺乏人際互動練習, 自然在面對新刺激時容易表現出害羞、膽小的樣子。
另外, 有許多雙薪家庭選擇將孩子交由長輩托育, 長輩將養育重心放在生活起居的照料上, 對於情感的慰藉可能給予不足, 或是提供的互動刺激較少, 也可能使孩子的個性變得內向;有些假日才能與父母相處的孩子, 則有因長期受到忽略而缺乏安全感的現象, 這也是造成內向性格的常見因素。
提到安全感建立, 馬文華所長強調, 經常變動環境(如:搬家、換幼稚園)和照顧者(如:更換褓姆、爸媽和祖父母反復易手照顧),
Advertisiment
*教養影響
有句老話說:『龍生龍, 鳳生鳳, 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 照顧者的性格對孩子的表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假設父母都是沉靜、內斂的性格, 平時不愛與人打交道, 孩子缺乏活潑、開朗、善於應對的模仿對象, 自然無從學習落落大方的態度;但若是將天生羞怯的孩子交由個性開朗的對象照顧, 經長期耳濡目染, 孩子通常較易克服羞怯的人格特質。
馬文華所長表示, 現代人由於孩子生得少, 經常對孩子過度保護、凡事代勞, 結果便是剝奪了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Advertisiment
另外, 有些父母的教養態度過於嚴厲或是缺乏耐性, 經常以約束、懲罰、恐嚇、奚落、怒駡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原本情緒敏感的孩子長期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中, 勢必將變得更加膽小、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