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 世界兒童發展研究協會和國際嬰兒研究協會成員。 主要研究方向是嬰幼兒心理的發展, 尤其是嬰幼兒社會性和社會認知的發展。 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 1個教子習慣》。
挫折教育到底是什麼?
它既不是在孩子受挫時袖手旁觀, 也不是故意給孩子挖坑,
挫折教育的核心恰恰是在孩子受挫時,
父母及時給予他全方位的支持!
毋庸諱言, 孩子需要面對困難時擁有堅韌不拔的品質, 但是通過什麼來培養這種品質卻值得探討。 有些父母認為, 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碰到困難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其實,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因為這些做法並沒有幫助孩子在認知和情緒調節上做好準備, 就好像讓他們去打毫無準備的仗, 毫無預備地經受挫折, 反而會嚴重挫傷自信心, 體驗不到成就感。 並且在孩子碰到困難的時候, 父母袖手旁觀, 不給予支持和幫助, 會讓孩子在情感上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不僅不能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鬥志, 還會影響親子關係。
因此, 挫折教育的核心應該是父母的支持。 父母在孩子碰到困難的時候, 給予孩子情感、認知、思維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援,
Advertisiment
Education & Psychology 陳忻專欄·教育新視角
情感支援
幫他面對真實的情感
當孩子遇到挫折, 父母首先必須在情感上給予支持。 在遇到困難或者出錯的時候, 誰都難免會難過、沮喪。 此時指責孩子會讓他們在負面情緒裡越陷越深, 而故意對結果輕描淡寫也無法幫助他們學會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 從而學會調節情緒。
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 會不由自主地有很多表達愛的行為, 比如和孩子一起慶祝, 給孩子買東西;而在孩子表現不太好的時候只是和孩子一起生氣、傷心, 不知道怎麼真正引導孩子面對困難。
Advertisiment
挫折教育需要根據孩子的大腦發育特點來制定
兒童大腦各個部分的發育並不同時, 比如負責情緒的杏仁核發育較早, 而負責推理、決策、自我控制的前額葉發育較晚。 認識到孩子發展的特點, 即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 權衡利弊, 調節情緒的能力不能和成人相提並論。 因此當他們面對困難時, 需要父母引導他們權衡利弊,
做出合理的決定。
Advertisiment
另外, 父母對孩子遇到挫折時的情緒調節能力也要有合理的期待。 父母更需要注重在平時培養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評估目標和困難, 根據自己的能力調整目標, 或者分步實現目標。
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 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不管你有沒有到達目標, 爸爸媽媽是愛你的”。 而且在孩子感到難過時, 認同孩子的難過, 不要讓孩子對自己有這種情緒感到慚愧。 另外, 父母還可以分享自己在碰到類似的挫折時有什麼樣的心情, 是怎麼走出來的。 簡單地說, 在情感上支持孩子就是允許他們有情緒, 並且幫他們學會真實面對自己的情感並以合適的方式宣洩出去。
給孩子情感支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們的孩子將逐漸成熟,
Advertisiment
認知支持
告訴他失敗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對於孩子來說, 父母只在情感上表示支持還遠遠不夠。 由於孩子管理情緒的能力尚未發展完善, 他們評估自己, 評估事物, 權衡利弊以及決策的能力也遠未成熟, 需要成人的説明和引導。
因此, 父母還必須在認知上給與孩子支持。 父母需要讓孩子認識到, 失敗和錯誤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失望和傷心也是我們經常經歷的情感, 關鍵是怎麼去對待失敗或者挫敗感。 有些孩子害怕錯誤和失敗, 這其實往往是由於孩子在5~9歲期間受父母的影響而造成的。 如果父母害怕失敗,那麼孩子往往也害怕失敗;如果父母經常讓孩子完成一些他/她能力尚達不到的事情,孩子從中學習到的是對失敗的害怕。
因此,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言行,傳遞正確的資訊。比如給孩子讀書,家長念錯了一個單詞,可以告訴孩子說:“對不起,媽媽這個念錯了,現在改過來。”慢慢孩子就會接受這樣的資訊:出錯沒什麼可怕的,關鍵是出錯以後我們要改過來,從錯誤中學習。當他接受了這種觀念,就能勇敢地去接受挑戰。因為即使接受挑戰失敗也沒有關係,可以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進。可是,有些父母常常會一看到孩子做錯了,就迫不及待地直接指出來。這種做法傳遞的資訊是:錯誤是不好的事情,犯了錯是可怕的,父母對錯誤無法容忍。對錯誤或者失敗有這樣的認知,孩子就無法面對挫折和困難了。
思維方式的支援
學會正確評估目標和自身能力
即使孩子在當時排解了情緒,在父母的鼓勵下繼續挑戰,如果沒有對目標和自身能力的正確評估,也很可能會造成屢戰屢敗的結果,使自信心受到打擊。此時,父母需要做的是實事求是地評估孩子的實力,提供給他們看問題的不同視角,讓他們的思路具有變通性。
比如,有兩個小組(a組和b組)競賽。a組比b組好。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進a組,進了b組。不成熟的孩子會很崩潰,覺得自己不夠好,很失敗。成熟的孩子會想,雖然我沒有進a組,但是我進了b組,還有很多人沒有進入競賽小組呢!我的強處在哪裡?我的弱點是什麼?接著我能做什麼來提高?剛開始,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到“思考怎麼解決問題”。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孩子就能自己思考了。
其實在孩子的生活裡,他們已經有足夠的不順心和不如意了,不需要我們額外給他們“挫折”。比如,和別的小朋友沒玩到一起;丟了心愛的橡皮;自己會的題目沒做對等。很多成人眼裡的小事,都是進行“怎麼應對挫折”的教育時機。不妨在這樣的時候讓他們想想:“我從這次經歷裡學到了什麼?接下來,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當孩子解決了問題,父母可以及時指出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和具體的方法、行為,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及要獲得成功背後需要哪些品質和行動。
要培養孩子能夠應對挫折,父母要提供支持,只有得到全力支持的孩子,才能做好面對挫折的準備,具備應對挫折的勇氣和策略,順利渡過難關。
如果父母害怕失敗,那麼孩子往往也害怕失敗;如果父母經常讓孩子完成一些他/她能力尚達不到的事情,孩子從中學習到的是對失敗的害怕。因此,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言行,傳遞正確的資訊。比如給孩子讀書,家長念錯了一個單詞,可以告訴孩子說:“對不起,媽媽這個念錯了,現在改過來。”慢慢孩子就會接受這樣的資訊:出錯沒什麼可怕的,關鍵是出錯以後我們要改過來,從錯誤中學習。當他接受了這種觀念,就能勇敢地去接受挑戰。因為即使接受挑戰失敗也沒有關係,可以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進。可是,有些父母常常會一看到孩子做錯了,就迫不及待地直接指出來。這種做法傳遞的資訊是:錯誤是不好的事情,犯了錯是可怕的,父母對錯誤無法容忍。對錯誤或者失敗有這樣的認知,孩子就無法面對挫折和困難了。
思維方式的支援
學會正確評估目標和自身能力
即使孩子在當時排解了情緒,在父母的鼓勵下繼續挑戰,如果沒有對目標和自身能力的正確評估,也很可能會造成屢戰屢敗的結果,使自信心受到打擊。此時,父母需要做的是實事求是地評估孩子的實力,提供給他們看問題的不同視角,讓他們的思路具有變通性。
比如,有兩個小組(a組和b組)競賽。a組比b組好。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進a組,進了b組。不成熟的孩子會很崩潰,覺得自己不夠好,很失敗。成熟的孩子會想,雖然我沒有進a組,但是我進了b組,還有很多人沒有進入競賽小組呢!我的強處在哪裡?我的弱點是什麼?接著我能做什麼來提高?剛開始,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到“思考怎麼解決問題”。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孩子就能自己思考了。
其實在孩子的生活裡,他們已經有足夠的不順心和不如意了,不需要我們額外給他們“挫折”。比如,和別的小朋友沒玩到一起;丟了心愛的橡皮;自己會的題目沒做對等。很多成人眼裡的小事,都是進行“怎麼應對挫折”的教育時機。不妨在這樣的時候讓他們想想:“我從這次經歷裡學到了什麼?接下來,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當孩子解決了問題,父母可以及時指出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和具體的方法、行為,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及要獲得成功背後需要哪些品質和行動。
要培養孩子能夠應對挫折,父母要提供支持,只有得到全力支持的孩子,才能做好面對挫折的準備,具備應對挫折的勇氣和策略,順利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