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父母應怎樣與孩子談生死

導讀:馬航失聯、韓國沉船事故, 新聞中的突發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親人故去, 不得不一次次將生和死的問題放到了我們的面前。

面對孩子, 我們該如何跟他們談論生與死的話題?

當四五歲的孩子問:“媽媽, 人為什麼會死?”或者“人死了以後會到哪裡去?”通常父母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 會表現出兩種態度:一種是製造一個保護網, 不讓孩子接觸這類資訊。 甚至會跟孩子說, 我們愛的人或者愛我們的人不會死。 另一種則認為, 隨著資訊傳播越來越方便, 電視、互聯網的便捷使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很多關於災難的消息和圖片,

Advertisiment
所以兒童接觸死亡這個概念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所難免。

別低估了孩子對資訊的整合能力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 他們積極地結合周圍的人或者書、電視等傳播的一些觀念和資訊 , 隨著認知水準和情感發展, 不斷構建自己對死亡的理解和應對策略。 可以說, 每個孩子理解死亡的道路可能都是不同的, 有個體差異、文化差異, 甚至宗教差異。

而且研究表明, 沒有必要把科學和宗教相對立, 而是幫助孩子把科學和宗教兩方面的知識融合起來。 父母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做出解釋, 效果是最好的。 只有對兒童進行開放、真誠的討論, 才有助於他們對死亡有真實的理解, 並且幫助他們在喪失親人後能夠應對悲傷等情感。

Advertisiment

別高估了孩子的認知和理解

兒童怎麼理解死亡?怎麼面對死亡?這和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認知, 情感發展都有關。 所以, 父母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 可以根據他們的發展特點給予不同的解釋。

研究表明, 對於死亡的理解有5個要點:1. 永久性。 一個有生命的事物死了, 就不能再活過來。 2. 必然性。 所有有生命的物體都最終要死亡。 3.終止性。 所有的生命功能, 包括移動、機體過程、思想和情感, 都會因死亡而終止。 4.適用性。 死亡只適用於有生命的物體。 5 .因果性。 死亡的原因是機體功能的破壞。

如果父母沒有針對兒童的認知和理解能力, 儘管“科學”地去解釋, 但是無法被兒童所接受。 比如, 三四歲的小朋友問媽媽,

Advertisiment
死了去哪裡?媽媽實事求是地說, 死了就埋在地下。 成人知道人死去所有生命功能停止了, 但是小朋友沒有理解這個概念, 他不能明白死亡的終止性特點, 聽到媽媽這麼解釋, 就覺得很害怕, 他會覺得埋在地下黑黑的, 好可怕!所以他可能會哭著說, 我不要死掉。 媽媽不明白他的內心感受, 誤以為他只是無法接受死亡, 就又解釋:每個人最終都會死去。 這是客觀規律, 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 三四歲的小朋友也無法理解死亡的必然性特點, 他只是覺得死了要被埋在地下, 黑黑的很可怕, 所以死亡很可怕。 所以, 不顧兒童認知特點而強行“科學”地去解釋死亡, 並不能被小朋友所接受, 而且他的疑問也沒有得到解決。

瞭解生命的過程,

Advertisiment
激發內心對生命的珍愛

在進行死亡教育的同時, 還必須要進行生命教育。 對生和死的理解是無法分割的。 只有理解了生命的可貴、脆弱, 才能充實對死亡的理解。 比如, 在美國, 孩子在學前班的這一年裡要學習區分有生命的物體和無生命的物體, 而且要做一個生命發展形態的科學項目。 他們學習不同生物生命發展的進程。 另外, 幾乎每個班級都會養一種動物來配合這個科學項目。 有的班級養蝴蝶, 從毛毛蟲養起直到化蛹成蝶。 有的班級孵小雞, 觀察雞蛋裡的胚胎變化, 觀察新生的小雞寶寶怎麼啄殼而出, 還給每個雞寶寶起名字。 在照顧小雞寶寶的時候, 他們見證了新生命既珍貴又脆弱, 需要呵護, 也見證了新生命的頑強和茁壯成長。

Advertisiment
他們不僅僅學習生命發展的過程, 還能激發內心對生命的珍愛。

隨著他的年齡, 給出不同的回答

孩子的認知和整合資訊的能力不斷在發展, 隨著生活經歷的增多, 他們不斷構建和整合對死亡的理解, 死亡的理解逐步豐滿和深刻。 其實我們回想自己對死亡或者生命的理解, 並不是小時候大人跟我們說什麼, 我們就信什麼, 然後一直不變。 我們的理解隨著時間和閱歷在不斷改變。

每個孩子理解死亡的道路可能都是不同的, 有個體差異、文化差異, 甚至宗教差異。 孩子四五歲的時候, 跟他們解釋:“媽媽現在不會死, 媽媽要活很多年, 然後要看著你長大結婚, 等你有了孩子, 我就當奶奶了。 ”他們會覺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所以就不會覺得害怕了。

當他們五六歲的時候,能夠理解有生命的物體和沒有生命的物體的區別,也可以學習生命的不同階段,比如植物開花、長葉子、結果、最後葉子變黃會掉下來。青蛙從一個卵發育成蝌蚪,然後變成青蛙。如此他們就能很自然地接受,死去的生物被埋在地下,它們在泥土裡逐漸腐爛,卻為植物提供了養分,孕育了新的生命。這時,他們對死亡的理解又進了一步。此時,我們可以跟孩子解釋,雖然人會死去,但是親人會懷念他們,把他們記在心裡。當孩子看到墓地上有很多鮮花,我們可以解釋:“人們去世以後被埋葬在這裡,他們的親人和朋友會很想他們,每當想他們的時候,就把鮮花放在他們的墓前。”孩子會理解,死亡可以帶走親人,但是不會帶走我們的愛。死亡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孩子通過認知,生活閱歷和思考,逐步充實對死亡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所以,不必急於一時對孩子科學地解釋死亡,不同年齡的孩子要不同對待,不要把針對十幾歲孩子的解釋去解釋給四五歲的孩子聽。

”他們會覺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所以就不會覺得害怕了。

當他們五六歲的時候,能夠理解有生命的物體和沒有生命的物體的區別,也可以學習生命的不同階段,比如植物開花、長葉子、結果、最後葉子變黃會掉下來。青蛙從一個卵發育成蝌蚪,然後變成青蛙。如此他們就能很自然地接受,死去的生物被埋在地下,它們在泥土裡逐漸腐爛,卻為植物提供了養分,孕育了新的生命。這時,他們對死亡的理解又進了一步。此時,我們可以跟孩子解釋,雖然人會死去,但是親人會懷念他們,把他們記在心裡。當孩子看到墓地上有很多鮮花,我們可以解釋:“人們去世以後被埋葬在這裡,他們的親人和朋友會很想他們,每當想他們的時候,就把鮮花放在他們的墓前。”孩子會理解,死亡可以帶走親人,但是不會帶走我們的愛。死亡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孩子通過認知,生活閱歷和思考,逐步充實對死亡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所以,不必急於一時對孩子科學地解釋死亡,不同年齡的孩子要不同對待,不要把針對十幾歲孩子的解釋去解釋給四五歲的孩子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