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當滿足不了孩子時, 如果我誠實地告訴他:"對不起, 媽媽捨不得花錢給你買玩具。 "那孩子會不會想, "難道我不值得你為我花那個錢嗎?", 這會不會也變成一種心理傷害?
A:"我不值得花錢""我不夠好", 聽到這是你的聲音。 雖然你只是在假設, 但這一直是你內在都有的聲音。 一定是你父母, 不管通過語言還是行為, 給了你這樣的信念:你本身不配得, 你得學習好, 表現好…… 總得附帶一些什麼才配得。
Advertisiment
沒有被這樣對待過的孩子, 心裡是不會有這個的。
誠實地拒絕孩子很好, 這是有界限、有覺知的表現。 我們拒絕孩子時, 有不安的感覺, 是因為我們自己被拒絕時感覺不好。
曾經看過一個帖子, 發帖人很苦惱, 朋友總跟他借車, 他不知道怎麼辦, 苦惱死了。 這種事情很搞笑, 車是他的, 想借就借, 不想借就不借, 為什麼會苦惱成那個樣子?為什麼不能簡單說不想借給你?
很多人在拒絕別人時,
Advertisiment
如果我們小時候, 父母誠實地告訴我們, "我不想陪你玩, 我沒有力氣陪你玩", 父母並沒有評價和定義孩子。 但如果父母說:"媽媽這麼累了 , 你怎麼還找我?你不會體諒媽媽, 你真是個自私的孩子。 白養你了。 ” 這就是在定義、評價、傷害孩子。 慢慢地, 孩子就認為, 拒絕就意味著評價、"我不喜歡你"。 誠實地說, 是因為媽媽自己心情不好, 才沒辦法陪你, 不會傷害孩子, 也不會傷害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