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執拗、不聽話, 使家長很頭痛。 面對孩子任性時的大哭大鬧, 有些家長採取息事寧人的方法, 答應孩子要求, 以求得“耳根清靜”;有的家長採取冷落、打罵的方法, 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要知道息事寧人也好, 冷落打罵也罷, 都需要一個方法, 方法不當, 自然達不到效果了。 應該怎麼辦呢?這裡教你兩招——
第一招“先禮後兵”
孩子任性時, 要分析原因, 也要看看他的要求是否合理, 如果是無禮的, 當然要拒絕, 但是滿足孩子的正當需要也很重要。 這是理智處理孩子任性的第一步。 通常孩子的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或興趣的表現,
Advertisiment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 他的“視野”不斷擴大, 接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感興趣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 但是由於他自己的認知水準、理解水準、社會規則的認識水準比較低, 不能正確判斷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 只憑著一種本能來要求大人。 而家長有時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認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 他的任性給自己平添了很多麻煩。 其實, 適當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 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 這樣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 家長要俯下身來, 站在與孩子相同的高度看待同一問題, 而不僅僅是站在成人的角度,
Advertisiment
第二招“該出手時就出手”
有的孩子, 既不聽勸, 也不信哄, 對大人講的道理不屑一顧, 對自己的要求不達目的不甘休。 這些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情緒化比較嚴重, 只以自己的愉快與滿足為標準。 長期下去, 只會形成不良性格。
儘量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注意正確的教育行為。 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一旦說“不”, 就要堅持到底, 並盡可能地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不”, 讓孩子理解大人。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任性的習氣, 就要從當下開始進行教育, 而不要推到“下次”。
另外, 家長的態度要一致。 父母不要一個唱紅臉, 一個唱白臉。 如果跟祖輩住在一起, 要協調好祖輩對待孩子的態度,
Advertisiment
第三招“不為其所動”
如果任性的事情一再發生, 一再講理也無用, 媽媽也可以“不為其所動”。 進行忽略處理是對待這些寶寶最合適的方法。 孩子情緒非常激烈, 大吵大鬧時, 可以採取忽略方法。 不去看他, 不理睬他, “不為所動”會使孩子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 因為這時他很難聽得進去別人的話, 如果這時哄, 只能適得其反。 等孩子安靜下來後, 要及時對他進行“熱加工”, 跟他講明道理, 再給點安慰, 讓他覺得爸爸媽媽還是很愛他的。 這樣幾次之後,
Advertisiment
第四招“觀察戰爭前奏”
有的寶寶任性通常是有前奏的, 如看到商店裡的機器人止步不前, 拿著小朋友的玩具不想撒手, 飯桌上要求今天不去幼稚園……如果你發現這些苗頭, 就要趕緊採取措施了, 否則等他爆發出來, 事情就不好處理了。
此時, 最好轉移他的注意力。 可以根據他的興趣特點和當時的具體情景, 把注意力轉移到他感興趣的地方。 如果提前能預感到孩子要任性, 及早轉移他的注意力, 操作起來會比較簡單。 這對於大多數父母都很簡單, 因為只要瞭解孩子的個性就可以做到。
Advertisiment
第五招“本質教育是關鍵”
孩子畢竟出於生長發育階段, 對事物的理解程
度, 對自我的把握能力, 都需要不斷地完善。 而這時需要爸爸媽媽給予正確的引導。 他就像一個罐子, 你給他灌輸什麼, 他就是什麼。 所以, 孩子有任性傾向時, 爸爸媽媽一定要為他搭好一個教育平臺
平時, 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相關的故事, 看一些電影, 選擇一些有益的電視節目, 讓孩子理解有些事情不能做, 知道生活中的一些限制。 因為孩子樂意模仿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或人物, 從而建立起理性的行為習慣。 同時, 父母還可以與孩子進行角色遊戲, 父母扮演任性者, 孩子扮演父母, 遊戲進行得越真越好, 讓孩子去體會別人的無禮取鬧給自己帶來的煩惱, 這會使孩子在遊戲中理解和接受任性是不受歡迎的。
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現。並指出,幼兒隨著生理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待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瞻前顧後的分析後,再做出處理決斷,而是僅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這些事物往往對他的成長是不利的。此外,家長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他參與的結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實際上,這種情緒和興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觸更多新鮮事物的心理需求。所以提醒父母,雖然任性是一種不良的行為,但是不要忽略了寶寶的心理需求。
這會使孩子在遊戲中理解和接受任性是不受歡迎的。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現。並指出,幼兒隨著生理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待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瞻前顧後的分析後,再做出處理決斷,而是僅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這些事物往往對他的成長是不利的。此外,家長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他參與的結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實際上,這種情緒和興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觸更多新鮮事物的心理需求。所以提醒父母,雖然任性是一種不良的行為,但是不要忽略了寶寶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