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 和孩子相處就像和一名醉漢打交道, 無論和他們說什麼都很難得到預期的回應。
“不准哭!”
孩子, 尤其是1-3歲的孩子, 很難清晰地表達情緒, 所以他通常會用哭聲來表達, 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 去感受他的內心世界。 孩子的哭聲有時候傳達著他的傷心, 有時候傳達著他的恐懼, 還有的時候是在告訴我們, 他生氣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 他都是在表達著自己情緒。 美國育兒專家黛比·格拉瑟認為, 阻止孩子哭泣不僅不能讓他感覺好點, 達到撫慰的效果, 還會讓他誤以為自己擁有的這種情緒是不對的--他不應該感到傷心或害怕。
Advertisiment
小Tips:
在孩子感到傷心害怕時, 可以從他的角度出發, 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 例如, “我知道你一定很傷心。 ”“不要怕, 我會一直陪著你的。 ”這些話, 一方面可以告訴孩子, 他感受到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讓他知道, 擁有這種情緒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他排解不良情緒, 達到安撫作用。
“快點!別慢吞吞的!”
爸爸媽媽們一定都說過這句話, 尤其是急性子的父母。 當你趕著帶孩子出門時, 是不是會不斷催促他, “快一點, 別慢吞吞的!”當你在浴缸裡放好水要幫孩子洗澡時, 是不是也會催促他, “快一點, 別慢吞吞的, 水都涼了!”但對孩子不斷催促反而會有反效果。
Advertisiment
小Tips:
用一些更為具體的方式去驅使他們行動。 當你讓孩子去做一些別的事情, 而他的眼睛一直粘著電視機不願動時, 你可以直接走過去把電視關掉, 然後告訴他, “先去把媽媽交代你的事情做了, 再回來看電視。 ”當孩子慢吞吞地落後了, 對他說, “和媽媽比賽吧!看誰更快走到那顆大樹下, 怎樣?”這種說話方式通過抓住孩子愛玩的心, 不僅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也鍛煉出了孩子果斷幹練的性格。
有時候, 和孩子相處就像和一名醉漢打交道,
Advertisiment
“你太……”
這對很多家長來說, 是最常用的一句話, 但也是殺傷力最大的一句話。 根據美國CNN調查, 給孩子貼“標籤”, 對孩子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你怎麼能和小明打架呢?太壞了!”“這都不會, 你太笨了!”這些話都會在孩子的心理烙下深刻的印記, 尤其是一些不好的評價會對他們有著長久的心理暗示。 結果是, 這些話大部分都會在他們的身上應驗。 除了一些批評, 有時候誇獎也會讓孩子受到太多的期待, 給他造成心理壓力。 要知道, 當一個人承受太多壓力時, 任何一個打擊也許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小Tips:
當你要誇獎孩子時, 應實事求是, 不必過度誇張,
Advertisiment
“走開!不要煩我!”
當你急著要把手頭上的事情完成時, 孩子走過來了, 很興奮地告訴你, “媽媽, 老師獎勵了我一朵小紅花哦!我今天那麼乖, 你帶我出去玩吧!”你卻不耐煩地回應, “你自己一邊玩兒去吧!不要吵我。 ”孩子沮喪滴走開了……然而, 這對孩子來說, 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Advertisiment
小Tips:
此時, 父母應該讓孩子分清工作與玩的界限, 明確地告訴孩子, “你真棒, 但是媽媽現在在忙, 等我做完手上的事情了就陪你出去玩好不好?”父母不能過度打擊孩子, 也不能事事遷就孩子, 要讓他們習慣, 爸爸媽媽是不會答應所有的要求的。 這樣耐心的溝通, 不僅能夠減少孩子的負面情緒, 也能教會孩子, 要體恤爸爸媽媽的忙碌工作。
有時候, 和孩子相處就像和一名醉漢打交道, 無論和他們說什麼都很難得到預期的回應。
不要碰這個!
孩子在最初的成長階段時,總會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東摸摸、西碰碰的,而這時,父母的一聲阻止“不要碰這個!”只會更加激起孩子的欲望,“為什麼爸爸媽媽不給我碰呢?這一定是個好玩的東西!”當父母轉過身後,孩子一定會向他好奇的物品再次伸出“魔爪”。
小Tips:
此時,對於一歲左右的孩子,行動比話語更有效!把不能碰的物品移出他的視線範圍。而對於更大一點的孩子,最好的辦法還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漸漸地讓他知道哪些物品能碰,哪些不能碰,這樣你就可以放心地把眼鏡和咖啡留在桌子上了!但是在那之前,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也為了降低孩子受傷的機會,還是把一些易碎品好好地藏起來吧!
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你為什麼要在門口玩?”“你為什麼要打妹妹?”“你為什麼不能好好地回答一下我?” 通常這些問題對小孩子而言是沒有答案的,他們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心裡想著,就去做了。父母不時的質問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孩子做事的衝動。阻止孩子做壞事固然是好,但萬一過分壓制,最終只會導致孩子做事縮手縮腳,不敢再跟隨自己的心走了。
小Tips:
在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應冷靜地問清楚前因後果,然後給孩子解釋,這種行為為什麼是不對的,這種行為會導致什麼後果。如,當孩子站在門口,把門開了又關,關了又開時,對他說“你這樣做很容易夾傷手指的,會痛痛,我們進屋裡玩好嗎?”孩子並不是蠻不講理的,只要父母耐心、清楚地解釋清楚,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地就對他大吼大叫,相信孩子是能夠理解的。
小編總結:這6句話對於很多爸爸媽媽來說也許只是簡簡單單的口頭禪,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反復使用,但實際上,這些話對於教育孩子沒有起到一點正面的作用,用得太過頻繁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希望爸爸媽媽們在面對孩子時,“謹言慎行”,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與他溝通吧!
無論和他們說什麼都很難得到預期的回應。不要碰這個!
孩子在最初的成長階段時,總會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東摸摸、西碰碰的,而這時,父母的一聲阻止“不要碰這個!”只會更加激起孩子的欲望,“為什麼爸爸媽媽不給我碰呢?這一定是個好玩的東西!”當父母轉過身後,孩子一定會向他好奇的物品再次伸出“魔爪”。
小Tips:
此時,對於一歲左右的孩子,行動比話語更有效!把不能碰的物品移出他的視線範圍。而對於更大一點的孩子,最好的辦法還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漸漸地讓他知道哪些物品能碰,哪些不能碰,這樣你就可以放心地把眼鏡和咖啡留在桌子上了!但是在那之前,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也為了降低孩子受傷的機會,還是把一些易碎品好好地藏起來吧!
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你為什麼要在門口玩?”“你為什麼要打妹妹?”“你為什麼不能好好地回答一下我?” 通常這些問題對小孩子而言是沒有答案的,他們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心裡想著,就去做了。父母不時的質問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孩子做事的衝動。阻止孩子做壞事固然是好,但萬一過分壓制,最終只會導致孩子做事縮手縮腳,不敢再跟隨自己的心走了。
小Tips:
在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應冷靜地問清楚前因後果,然後給孩子解釋,這種行為為什麼是不對的,這種行為會導致什麼後果。如,當孩子站在門口,把門開了又關,關了又開時,對他說“你這樣做很容易夾傷手指的,會痛痛,我們進屋裡玩好嗎?”孩子並不是蠻不講理的,只要父母耐心、清楚地解釋清楚,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地就對他大吼大叫,相信孩子是能夠理解的。
小編總結:這6句話對於很多爸爸媽媽來說也許只是簡簡單單的口頭禪,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反復使用,但實際上,這些話對於教育孩子沒有起到一點正面的作用,用得太過頻繁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希望爸爸媽媽們在面對孩子時,“謹言慎行”,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與他溝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