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買玩具就滿地打滾、規矩重申多次還會犯、一瞪眼就躲在奶奶身後……寶寶耍賴, 往往讓家長“招架不住”。 制住耍賴寶寶, 首先要瞭解其心理動因。
首先, 隨著年齡增長和心智發育, 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 但尚未學會管理自己的思維與情緒, 加上表達能力有限, 在面對家長的要求或意見時, 可能會不知道如何表述, “表現的”不太聽話。 其次, 若家長不太關注寶寶的需求, 後者就會表現的耍賴、不講理, 希望引起家人注意, 獲得關愛。 最後, 孩子受到斥責或要求被拒絕時, 往往會下意識地用哭鬧等耍賴行為達到目的。
Advertisiment
1.別輕易妥協。 孩子耍小性子時, 家長往往容易心軟, 無原則妥協。 若孩子重複地耍小性子, 每次都勝利, 便會越來越任性。 所以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 不輕易妥協, 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第一, 不該買的堅持不買, 不該答應的要求堅持不答應, 該遵守的規則必須遵守, 這是原則與底線。 第二, 當孩子觸及底線, 並出現滿地打滾、拳打腳踢等不良舉動時, 家長可以冷靜地告知孩子“這樣做不對”, 然後繼續做自己的事, 耐心等他哭鬧停止。 孩子會因自感無趣而漸漸平靜。
2.建立日常規矩。 對孩子來說, 規矩就是界限。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3.鼓勵正確表現。 定規矩後, 適時鼓勵孩子的正確表現, 能幫其認清是非。 孩子犯錯時固然要給予處罰, 但不宜太過放大, 把焦點放在孩子正確的行為上, 能使他更樂於表現。 當他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 也強化了規矩的正面意義。 家長可給孩子準備一本小冊子, 當他有好的表現時, 以蓋章或畫紅花的方式記錄下來。 積累到一定數量, 便可以完成孩子的一個心願。
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3個原則的前提是要設身處地關懷, 常與孩子溝通, 瞭解其合理需求, 不要時時刻刻以規矩框住孩子的生活, 給孩子應有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