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付耍賴寶寶 切記三個原則

不給買玩具就滿地打滾、規矩重申多次還會犯、一瞪眼就躲在奶奶身後……寶寶耍賴, 往往讓家長“招架不住”。 制住耍賴寶寶, 首先要瞭解其心理動因。

首先, 隨著年齡增長和心智發育, 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 但尚未學會管理自己的思維與情緒, 加上表達能力有限, 在面對家長的要求或意見時, 可能會不知道如何表述, “表現的”不太聽話。 其次, 若家長不太關注寶寶的需求, 後者就會表現的耍賴、不講理, 希望引起家人注意, 獲得關愛。 最後, 孩子受到斥責或要求被拒絕時, 往往會下意識地用哭鬧等耍賴行為達到目的。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心軟, 孩子嘗到甜頭, 就可能養成耍賴的壞習慣。 因此, 對付耍賴的寶寶, 家長一定要切記下面3個原則。

1.別輕易妥協。 孩子耍小性子時, 家長往往容易心軟, 無原則妥協。 若孩子重複地耍小性子, 每次都勝利, 便會越來越任性。 所以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 不輕易妥協, 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第一, 不該買的堅持不買, 不該答應的要求堅持不答應, 該遵守的規則必須遵守, 這是原則與底線。 第二, 當孩子觸及底線, 並出現滿地打滾、拳打腳踢等不良舉動時, 家長可以冷靜地告知孩子“這樣做不對”, 然後繼續做自己的事, 耐心等他哭鬧停止。 孩子會因自感無趣而漸漸平靜。

2.建立日常規矩。 對孩子來說, 規矩就是界限。

Advertisiment
給孩子建立規則, 並不僅僅是要他“乖”、“聽話”, 更重要的是, 讓他在秩序中成長, 學會判斷是非善惡。 讓孩子明確界限, 就是要守住自己的界限, 並尊重他人的界限。 比如, 孩子去別人家亂翻東西, 家長首先要立即制止, 並告知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其次, 要在生活中恪守原則, 不亂翻孩子的東西;最後, 如果其他孩子來家裡做客時亂翻, 也要和藹地制止。 關於制定哪些規則, 國際兒童教育界的通行規則如下:不傷害自己, 不打擾他人, 不破壞環境。 具體來說, 需要為孩子設立以下6條規矩: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自己的東西自己支配;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 先拿到者先使用, 後來者必須等待;不可以打擾別人;做錯事要道歉,
Advertisiment
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3.鼓勵正確表現。 定規矩後, 適時鼓勵孩子的正確表現, 能幫其認清是非。 孩子犯錯時固然要給予處罰, 但不宜太過放大, 把焦點放在孩子正確的行為上, 能使他更樂於表現。 當他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 也強化了規矩的正面意義。 家長可給孩子準備一本小冊子, 當他有好的表現時, 以蓋章或畫紅花的方式記錄下來。 積累到一定數量, 便可以完成孩子的一個心願。

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3個原則的前提是要設身處地關懷, 常與孩子溝通, 瞭解其合理需求, 不要時時刻刻以規矩框住孩子的生活, 給孩子應有的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