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以後, 媽媽們的寧靜世界開始展現出“危機四伏”的一面。 廚房當然是寶寶的禁區, 家裡一切尖利的東西也都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幼稚園有時也讓人無法放心, 因為老師無法盯住每個孩子……媽媽們的神經時刻緊繃, 每日戰戰兢兢, 而孩子卻似乎永遠防不勝防地出現新的安全問題。
如何保證幼兒的安全一直是所有幼教工作者和家長們關心的話題。 從飲食的細節到服飾的舒適、安全;從室內有害氣體的監控到交通安全的防範;從防拐賣到防火災、水災, 教師和家長做足了功課, 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
Advertisiment
一、採取防患於教的保護措施, 才能真正讓孩子遠離傷害。
“為什麼兩片薄薄的東西不斷地一開一合, 紙片或布料就會整整齊齊地分開呢?”明明對剪刀一直很好奇。 遺憾的是家裡所有的剪刀、針等尖利的東西都被放進盤子裡, 放在了他夠不著的冰箱上。 終於有一次, 明明偷偷地開始了他的“探險之旅”。
Advertisiment
由於獨生子女的緣故;由於“隔代養育”成為較普遍的養育模式;由於父母過強的保護意識等等複雜的原因, 家長往往傾向于給寶寶無微不至的照顧, 寶寶遇到任何細微的危險都是家長不能容忍的。 然而, 孩子的好奇心和不斷成長的欲望驅使著他們對周圍世界不停地探索, 因此絕對安全的溫室是不存在的, 即使有, 相對於不斷發展的孩子來說也只是暫時的。 面對活潑好動的兒童, 面對各種意料不到的情況, 如果僅僅採取被動而消極的措施一味回避,
Advertisiment
“要讓一片田地不長野草, 最好的方法是種上莊稼。 ”同樣, 要做到讓孩子真正遠離傷害, 最好的方法不是將可能導致傷害的因素像“野草”一樣一一從孩子的世界中“剔除”出去, 而是積極地教給孩子避免傷害的知識和方法, 增強孩子的自護能力。 這樣的呵護方式才符合兒童發展的需要,
Advertisiment
二、成人的一味遷就, 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和意識。
媽媽讓熒熒去臥室拿剪刀。 熒熒在拿了剪刀往回走的路上被床腳絆倒, 被剪刀紮破小手。 熒熒爬起來就責怪剪刀:“都是你不好, 為什麼把我紮傷?”接著又責怪床:“都是你不好, 把我絆倒。 ”然後又責怪媽媽:“就是你, 為什麼讓我去拿剪刀, 害我受傷?”最後還怪到了爸爸:“都是你要換房子。 如果是原來的房子, 我就不會摔跤了。 ”熒熒如此的表現,
Advertisiment
孩子是弱小的, 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 需要成人的細心呵護。 然而, 呵護並不僅僅是成人為孩子創設合適的環境而遷就孩子自我保護的低水準, 也不是成人將孩子的一切安全問題全權代理, 更不是讓孩子成為自己安全的旁觀者。 既然保護的是孩子的安全, 為什麼“當事人”卻置身事外, 不為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後果負一點責呢?
孩子也應該部分地承擔起保護自己的責任, 而不應該被依賴心理所俘虜。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不僅能培養敢作敢當、不逃避和推卸責任的優良品質, 更能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只有當孩子清楚所受的傷害是由自己不當的行為造成, “錯在自己”的時候, 孩子才可能明白自己才是自身安全最好的守護者,才會別無選擇、義不容辭地承擔責任,增強自護意識,而不是怨天尤人。
讓我們比較一下家長在處理孩子被桌腿絆倒後的不同處理方式:有些家長會急急忙忙把孩子扶起,安慰一番 ,然後自責“都是媽媽不好,沒有提醒寶寶”,更有甚者還會怪罪桌子,“都是桌子不好,害寶寶摔跤”,然後帶著孩子把桌子打幾下出出氣。面對傷害,這些家長的呵護方式是消極的回避,是一時性的。家長的言行傳遞給孩子這樣的錯誤資訊:如果我受傷一定是別人的錯,所以我有權責怪別人;因為是別人害我受傷,所以我的受傷是自己無法避免的。要想不受傷,只能靠別人的保護;沒有了別人的保護,世界是危險和不可控的。這些訊息的可靠性,對孩子不斷發展的一生而言,能持續多久呢?又具有多少積極意義呢?
相比之下,另一些家長的呵護方式對孩子的終生發展更具有積極的意義:這些家長會讓孩子自己爬起來,然後跟孩子一起討論摔倒的原因,總結注意事項,最後再讓孩子走一遍。這種處理方式暗含著這樣的訊息:受傷是你不小心,不怪別人,所以必須要學會保護自己;只要你小心,就能夠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周圍的環境對你是安全可控的。這樣的訊息無疑將讓孩子受益終生。
當然,成人應該為孩子的安全擔負大部分的責任。但是,如果不嘗試著讓孩子為自己的安全負責,只是一味回避,孩子將難以獲得積極地面對傷害的態度,也難以養成為自己負全責的獨立人格。而獨立人格的養成對孩子漫長的一生而言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父母的過度焦慮和孩子自護信心的缺乏,阻礙了孩子安全感的獲得。
軍軍上小班,平時特別容易焦慮不安,很難放鬆,一點點的小事都會讓他感到害怕。一次老師組織小朋友捉西瓜蟲。別的小朋友興致勃勃,他卻死活不敢。老師再三保證西瓜蟲不會咬他,軍軍還是不肯,最後竟委屈地哭了起來。在家裡,睡覺不敢關燈,因為“怕有魔鬼”;也不敢一個人在房間裡玩耍,媽媽離開一會兒都會讓軍軍哭鬧不止。老師和家人都很頭痛。
從案例的描述可以判斷出,軍軍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造成他安全感的缺失有許多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和老師教育的方法和態度不當是主要原因。父母的處世態度對孩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從生命的一開始,孩子就會根據周圍成人的態度來調節自己的言行,以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這種適應能力使他們從出生開始就適應外界成為可能,同時也會使孩子在成人錯誤態度的影響下,形成不良的思維定式,最終導致錯誤的行為方式。如果父母總是小心翼翼,因為害怕孩子受傷而時刻處於緊張狀態,那麼這種緊張焦慮的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處世態度。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充滿危險,是不可靠的。在他的世界中充滿這樣的話語:除非媽媽在身邊,否則我就不敢……因為我沒法照顧好自己。或是:每當我面對新鮮事物、陌生人或陌生的環境,我就會焦慮不安,因為我怕受傷害……
兒童心理學關於叛逆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說明這一點:三歲左右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開始對父母說“不”,並開始獨立探索周圍的世界。在這一時期,如果父母採取包容、支持的態度,孩子長大後容易對新鮮事物有好奇心、樂於探索並更易獲得安全感。相反,如果父母採取漠視、壓制的態度,因為害怕受傷而抑制孩子的探索行為,孩子長大後容易對新鮮事物反應冷漠,有退縮行為,不易獲得安全感。
然而,在我們的身邊卻可以看到無數這樣的現象:孩子一拿剪刀,大人就緊張地大喊“小心”;孩子明明已經減慢了速度小心地過馬路,成人還是覺得拉著孩子的手過馬路更放心。類似的過度焦慮會阻礙兒童安全感的獲得,也會相應地阻礙兒童探索性的發展,導致兒童退縮行為的加重。成人這樣的呵護方式,對孩子而言更像是一種束縛,對孩子長遠的發展而言無疑是有害的。
同時,安全感的獲得也來自于孩子對自我保護能力的肯定。如果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他就會覺得周圍的世界是可控的,因此也是安全的。在孩子積累了一定的成功自護體驗以後,孩子對自己的自護能力就有了一個積極的評價:我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那麼,安全感也更容易獲得。佛洛伊德認為,早期安全感的獲得將有助於兒童健全人格的發展。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而生命與非生命的一個巨大區別就在於:生命是發展而不是停滯的。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呵護應該重在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和機會,而不在於遷就孩子現有的發展水準,被動消極地應付。呵護生命,就要增強孩子的自護能力,就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自護的責任,更要給予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心靈。
孩子才可能明白自己才是自身安全最好的守護者,才會別無選擇、義不容辭地承擔責任,增強自護意識,而不是怨天尤人。讓我們比較一下家長在處理孩子被桌腿絆倒後的不同處理方式:有些家長會急急忙忙把孩子扶起,安慰一番 ,然後自責“都是媽媽不好,沒有提醒寶寶”,更有甚者還會怪罪桌子,“都是桌子不好,害寶寶摔跤”,然後帶著孩子把桌子打幾下出出氣。面對傷害,這些家長的呵護方式是消極的回避,是一時性的。家長的言行傳遞給孩子這樣的錯誤資訊:如果我受傷一定是別人的錯,所以我有權責怪別人;因為是別人害我受傷,所以我的受傷是自己無法避免的。要想不受傷,只能靠別人的保護;沒有了別人的保護,世界是危險和不可控的。這些訊息的可靠性,對孩子不斷發展的一生而言,能持續多久呢?又具有多少積極意義呢?
相比之下,另一些家長的呵護方式對孩子的終生發展更具有積極的意義:這些家長會讓孩子自己爬起來,然後跟孩子一起討論摔倒的原因,總結注意事項,最後再讓孩子走一遍。這種處理方式暗含著這樣的訊息:受傷是你不小心,不怪別人,所以必須要學會保護自己;只要你小心,就能夠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周圍的環境對你是安全可控的。這樣的訊息無疑將讓孩子受益終生。
當然,成人應該為孩子的安全擔負大部分的責任。但是,如果不嘗試著讓孩子為自己的安全負責,只是一味回避,孩子將難以獲得積極地面對傷害的態度,也難以養成為自己負全責的獨立人格。而獨立人格的養成對孩子漫長的一生而言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父母的過度焦慮和孩子自護信心的缺乏,阻礙了孩子安全感的獲得。
軍軍上小班,平時特別容易焦慮不安,很難放鬆,一點點的小事都會讓他感到害怕。一次老師組織小朋友捉西瓜蟲。別的小朋友興致勃勃,他卻死活不敢。老師再三保證西瓜蟲不會咬他,軍軍還是不肯,最後竟委屈地哭了起來。在家裡,睡覺不敢關燈,因為“怕有魔鬼”;也不敢一個人在房間裡玩耍,媽媽離開一會兒都會讓軍軍哭鬧不止。老師和家人都很頭痛。
從案例的描述可以判斷出,軍軍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造成他安全感的缺失有許多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和老師教育的方法和態度不當是主要原因。父母的處世態度對孩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從生命的一開始,孩子就會根據周圍成人的態度來調節自己的言行,以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這種適應能力使他們從出生開始就適應外界成為可能,同時也會使孩子在成人錯誤態度的影響下,形成不良的思維定式,最終導致錯誤的行為方式。如果父母總是小心翼翼,因為害怕孩子受傷而時刻處於緊張狀態,那麼這種緊張焦慮的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處世態度。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充滿危險,是不可靠的。在他的世界中充滿這樣的話語:除非媽媽在身邊,否則我就不敢……因為我沒法照顧好自己。或是:每當我面對新鮮事物、陌生人或陌生的環境,我就會焦慮不安,因為我怕受傷害……
兒童心理學關於叛逆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說明這一點:三歲左右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開始對父母說“不”,並開始獨立探索周圍的世界。在這一時期,如果父母採取包容、支持的態度,孩子長大後容易對新鮮事物有好奇心、樂於探索並更易獲得安全感。相反,如果父母採取漠視、壓制的態度,因為害怕受傷而抑制孩子的探索行為,孩子長大後容易對新鮮事物反應冷漠,有退縮行為,不易獲得安全感。
然而,在我們的身邊卻可以看到無數這樣的現象:孩子一拿剪刀,大人就緊張地大喊“小心”;孩子明明已經減慢了速度小心地過馬路,成人還是覺得拉著孩子的手過馬路更放心。類似的過度焦慮會阻礙兒童安全感的獲得,也會相應地阻礙兒童探索性的發展,導致兒童退縮行為的加重。成人這樣的呵護方式,對孩子而言更像是一種束縛,對孩子長遠的發展而言無疑是有害的。
同時,安全感的獲得也來自于孩子對自我保護能力的肯定。如果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他就會覺得周圍的世界是可控的,因此也是安全的。在孩子積累了一定的成功自護體驗以後,孩子對自己的自護能力就有了一個積極的評價:我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那麼,安全感也更容易獲得。佛洛伊德認為,早期安全感的獲得將有助於兒童健全人格的發展。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而生命與非生命的一個巨大區別就在於:生命是發展而不是停滯的。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呵護應該重在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和機會,而不在於遷就孩子現有的發展水準,被動消極地應付。呵護生命,就要增強孩子的自護能力,就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自護的責任,更要給予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