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不需要的100個誤導之“憐憫缺陷”
孩子們對大人的態度是很敏感的, 即使這種態度沒有表達出來。 所以, 我們如果對他們憐憫, 他們就認為自己更應憐憫自己。
如果他們為自己難過, 他們的不幸就更嚴重了:他們不是面對困境想辦法補救, 而是依賴別人的憐憫, 等著別人來安慰。 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會失去越來越多的勇氣和解脫困境的意願。
憐憫對孩子是有害的, 即使這種憐憫是無可非議的、可以理解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他們對許多事情的態度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 如何對待挫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Advertisiment
他們會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受到安慰和補償, 生活欠了他們一筆債, 父母或其他的人應當來償還。 這樣, 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時, 他們不是想辦法克服, 而是坐以待斃, 或向他人轉嫁自己的苦惱。 最糟糕的是這種挫折在情緒上的反應會不成比例地加大, 一個小小的挫折, 孩子感受起來就像他的整個生活都被破壞了一樣。
孩子的這種感覺與反應是細微的, 但是日積月累起來就會形成不良的定式。 當意外的、更大的事情發生時,
Advertisiment
孩子經受的任何一次受挫都是對孩子的承受力進行培養的絕好機會。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疾病與事故, 將影響孩子一生對待挫折與傷痛的態度。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身有殘疾的孩子, 而真正能使他們活得充實、自信的家庭並不多。 成功地救助自己的殘疾孩子是每個真誠父母的美好願望, 而實現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次車禍使莎莎失去了一條腿, 她才年僅11歲。 從醫院回來後, 她用拐棍幫助行走。 莎莎在醫院理療科學習了很長時間怎樣照顧自己, 怎樣借助於拐棍行走。 醫生還特意囑咐讓媽媽鼓勵莎莎自己照顧自己, 不要為她做過多的事。 而媽媽卻為女兒傷心,
Advertisiment
對於身體有殘疾的孩子, 父母或其他人自然會生起憐憫之心。 但是我們應當克制這種憐憫, 因為它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負擔, 為自己的處境擔憂。 他們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用毅力來恢復功能, 照顧自己, 而是不斷地尋求慰籍、幫助,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孩子們從本性上是有足夠的毅力和勇氣與困難搏鬥的, 他們要用奮鬥來彌補自己的缺陷。 如果父母或旁人一再憐憫或過多幫助孩子, 孩子往往會喪失信心, 停止努力, 這對身體恢復不利。 這就是為什麼專業醫護人員並不事事呵護, 而更注意精神上的鼓勵, 可這常常被不理解的父母們認為是冷酷和缺乏愛心。
孩子們的人生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 做父母的都希望他們能幸福健康地生活。 身體上的缺陷無法彌補, 但如果他們有強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戰勝困難的毅力與決心, 不自憐自惜, 可以想像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後,
Advertisiment
生病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的照顧, 我們不能逼一個發高燒的孩子自己去照料一切, 他們需要我們的説明。 在情感上, 孩子也需要我們理解他們所遭受的痛苦, 需要我們給予他們足夠的注意。 這裡要強調的是我們的態度, 我們不能憐憫他們, 不能讓他們感到自己的病痛要由別人來承擔, 而自己不應承受任何痛苦, 克服困難的責任是父母或其他什麼人的。
生病的孩子更需要道義上的支援, 讓他們知道有人關心他們, 理解他們所遭遇的一切, 鼓足勇氣, 因為戰勝疾病主要還要依靠自己。 疾病並不給他們任何理由卸掉自己生活的重擔,他們必須承擔力所能及的勞作。疾病很容易削減人的信心,使人感到無能為力。在這種時刻,父母不能用憐憫來挫傷孩子們的勇氣和毅力。正確的態度是關切、幫助而不包辦,用鼓勵來代替不必要的服務,使孩子儘快適應或恢復正常生活。
疾病並不給他們任何理由卸掉自己生活的重擔,他們必須承擔力所能及的勞作。疾病很容易削減人的信心,使人感到無能為力。在這種時刻,父母不能用憐憫來挫傷孩子們的勇氣和毅力。正確的態度是關切、幫助而不包辦,用鼓勵來代替不必要的服務,使孩子儘快適應或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