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獨立
過了周歲, 很多父母隱隱感覺到:孩子不太好帶了。
的確, 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 活動範圍的擴大, 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強烈, 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 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 其實, 這是每一個孩子在心理發展歷程中的必經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個月後, 身心發展的速度一路飆升。 當孩子具備獨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後, 就會厭倦繈褓中的享受, 而憧憬著獨闖天下。 當他能夠理解和運用人稱代詞“我”的那一刻, 就會告別“順從”, 起草著自己的“獨立宣言”。
Advertisiment
矛盾衝突源自何處
在這個時期, 孩子們想瞭解和想嘗試的事非常多。 他們願意更多的掙脫大人的看管, 獨立去“探索”環境中每一個“小兒不宜”的角落。
“什麼都動”是很多看護人對這個階段孩子行為特點所下的結論。 接近1歲半的孩子越來越熱衷於“掃蕩”和“清野”, 他要檢驗從成人的活動中所“看”到的經驗, 他要模仿、再現父母身心投入的“遊戲”:拿起小錘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 把雞蛋磕破在地上用手塗抹, 踮起腳尖搬倒書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於經驗、閱歷的局限, 常以“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而告終。
Advertisiment
“越不讓動越要動” 是很多父母總結出的孩子和家長“分庭抗禮”的基本特徵。 他可以把一卷衛生紙拽至窮盡, 滿臉洋溢著興奮;他會打開低矮的櫃門, 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辦法爬到矮傢俱上, 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閣的寶貝歡呼雀躍;他能跨越人障, 直面挑戰電源、煤氣灶、飲水機而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