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琴的事情上, 我一直都會給予優優最正面的表揚, 比如, ‘你真聰明, 一學就會’‘以後你肯定能成為有名的鋼琴家’, 等等。 可是待有次考級成績再度不如意後, 優優竟發脾氣地告訴我, 不想繼續學琴了……”
“文文剛開始學畫畫時, 我和老師一直都異口同聲地誇獎他很有天賦, 他也因此沾沾自喜。 但時間一長, 估計到了瓶頸期或者厭倦期, 他開始向我抱怨:‘為什麼其他小朋友越畫越好, 而我卻一直沒什麼進步?’”
……
最近一直聽到很多家長訴說一種煩惱, 那就是“因表揚孩子而碰壁”。 這事讓他們不知道如何是好。
Advertisiment
其實, 從表面上看, 表揚是一種溫柔式的鼓勵, 本身當然沒什麼不好。 只是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判斷方式和行為準則,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問題;一旦在對待“如何表揚孩子”這個問題上, 我們摻和了過多的個人判斷, 表揚就變味了, 跑偏了, 失效了。
表揚什麼, 說明你重視什麼很多家長都喜歡這樣讚美孩子, 諸如“你真聰明”“你真能幹”“你真棒”等等。 因為他們覺得對孩子進行鼓勵, 最好的方式就是這種直白的肯定。
但你是否想過一個問題?如果孩子在完成某件事情之後獲得的讚美是“你真聰明”, 那孩子在面對新的作業目標或者任務時, 可能會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哪裡呢?
一定是“聰明”這件事上。 因為你剛剛讚美過這一點:你讚美的東西,
Advertisiment
一旦表揚注重結果, 就容易忽視過程的歷練。 孩子會把關注點放在對結果的追逐上, 而不是在對過程任務的執行上——完成這個結果好像只有一個目的, 那就是:
再顯示一次自己有多聰明。
希望他在意過程?首先你就要在意不是所有的追逐都能如願, 不是所有的證明都能得證。 假如孩子這個結果沒能完成、目標失敗了, 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孤注一擲的他會怎麼辦呢?
會很容易放棄或者感到無助。
每個家長都不願看到孩子面對困難而沮喪的樣子, 而是希望看到他們:在新的困難面前, 積極努力地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並能付諸於行動。
Advertisiment
孩子總是因我們而變。 既然我們希望孩子是這樣的, 我們對孩子的表揚方式或者說表揚哲學, 就應該做出方向性的調整:從結果導向, 轉成對孩子的過程導向。
具體來說, 我們除了應該鼓勵他們在過程中嘗試不同的新方法, 還要讚美他們在過程中堅持不懈的努力。 在長期這樣的環境中獲得讚美的孩子, 可能在不遠的未來, 可學會把關注的焦點不再放在“完成這件事, 我是很聰明的”上面, 而是轉變成——
“面對新問題時, 我要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想辦法將困難進行分解, 並逐個突破。 ”
說“你這個方法不錯”, 而不是“你真聰明”在生活中, 我很少誇讚女兒多聰明。 我只是不斷地贊許她在面對新問題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態度, 尤其是欣賞在過程中被她分解出來的那些步驟。
Advertisiment
所以, 即使女兒在面對很多次失敗後, 表現出來的依舊是一種不氣餒的精神。
比如, 她跳繩比同班的孩子差很多, 但她沒有對自己失去信心, 而是不斷地追問我:“媽媽, 我是哪裡用錯方法了嗎?”
在騎車上, 她表現得比同齡孩子更恐懼的時候, 也會不斷地跟我探討:“媽媽, 騎車的技巧到底是什麼?”
在朗誦時發現班級有比她更厲害的孩子, 她會問:“媽媽, 朗誦文章時我想能夠更自然地帶入感情, 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
我很欣慰, 她關注的不是“我不如別人”, 不是“別人比我更厲害”, 而是“我為什麼做得不如別人好, 做得更好的方法是什麼”。 而每次我也會積極地配合她一起研究新方法, 並引導她將困難逐漸分解。
Advertisiment
由於她跳繩花樣多, 吸引了很多同學來“拜師”, 因此收穫了友誼;
由於她掌握了騎車技巧, 擁有了很嫺熟的騎車技術, 因此收穫了勇氣;
由於她不斷地反復練習, 獲得了朗誦獎, 因此收穫了榮譽感。
世上沒有絕對的聰明小孩, 也沒有絕對的笨小孩。 “聰明”不全是因為某人智商高, 還包括在解決問題時, 他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更準確。 “笨”也不全是指某人智商低, 而是指在解決問題時, 沒有找對方法, 制定的行動計畫不準確。
只有讓孩子意識到這一點, 他們才會更關注過程, 更想著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不是一味想獲得“聰明”“能幹”“棒”和“比別人強”這樣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