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寶寶來說,成長在於運動

我12歲的女兒有一張最喜歡的自己幼兒時的照片。 照片上她趴在白色的沙發上, 做俯臥撐狀, 小臉貼在一個紅色的軟墊上, 看那身體姿勢, 她是想把頭保持仰起的狀態, 但是頭一次次仰起來又掉下去。 我想現在的她喜歡的是看到自己曾經經歷過那種“幼稚”的掙扎。 我的美好記憶裡多是她動起來的樣子:小心翼翼地試圖從桌子旁走到床邊, 變換各種姿勢來上下家裡唯一的一個臺階, 我跟在她後面看她精神奕奕地爬樓梯……生命在於運動。

身體移動, 是怎樣豐富寶寶的世界的?

身體移動的重要發展里程碑包括平均6個月會坐、8個月會爬、10個月會站、12個月會走。

Advertisiment
像任何能力一樣, 它們出現的早晚在寶寶中會有差異。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Karen Adolph的團隊通過非常精細、高科技的研究手段, 來研究寶寶日常生活中的身體移動經歷。 他們發現, 小寶寶們每天的運動量都很大:美國寶寶平均一天走9000步, 這相當於29個橄欖球場的總長度;他們會接觸十幾個不同質地的室內、室外檯面, 而每個檯面有不同的摩擦力, 硬度, 質地;寶寶們會去家裡的每一個房間, 上下很多臺階、斜坡;跌倒對他們來說是常事, 平均每小時有15次, 但是, 他們很少摔得很厲害或摔傷——每個月不足一次;到了12個月大時, 寶寶已經經歷了11萬次47種不同的體動。 更重要的是, 他們熱衷於行動,

Advertisiment
很為自己剛掌握的技巧激勵著, 雖然走得不好, 但要去某個地方, 還是寧願走著去!下面就要講到, 身體移動, 是怎樣豐富寶寶的世界的。

調整體動

寶寶說:每掌握一個新動作, 我都要學習。

寶寶每掌握一個新的動作都牽扯到學習。 拿平衡感作例子:寶寶在坐得很穩時學會了在坐的狀態下保持平衡;開始爬的時候要重新學習平衡, 因為平衡重心轉移到了手腕;剛會走的時候又要學習如何保持平衡, 因為平衡重心轉移到了腳腕;需要手上拿著東西走路的時候, 又要學習如何調整姿勢來保持平衡。 在一次次的調整中, 他學到了行動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 自己要時刻保持警覺、不斷調整。

獨立意識

寶寶說:身體和思想我都要獨立。

Advertisiment

寶寶的爬行讓他們第一次有機會由著自己的意願拉開和大人的距離。 一個寶寶東爬西爬, 當他看到別人和物體不會跟著自己移動時, 就形成了更加現實的空間感。 這也包括他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獨立的, 從而在1歲半左右時產生基本的“獨立個體”的意識。

因為在身體上和大人分開了, 寶寶也產生了更獨立的想法, 比如非想爬去一個地方、非想拿到一樣東西等等, 就會顯得執拗、不聽話。

感情世界

寶寶說:媽媽, 出去探險的我需要一個“安全港”。

身體移動讓寶寶的感情世界更加豐富。 隨著寶寶視野開闊, 他們的目標就多了。 能達到目標時他們就開心, 達不到目標時他們就會著急。 研究發現, 很多家長都在寶寶1歲半左右時開始觀察到他們有小脾氣了。

Advertisiment

在能爬之前, 寶寶在哪兒、和大人之間的距離多遠, 是由大人控制的;寶寶能爬以後, 開始在這些事情上有了發言權, 和大人的關係就複雜了很多。 喜歡寶寶依戀在身旁的家長產生了失落感;不太懂寶寶為什麼要東爬西爬、摸這摸那的家長常常生氣;沒有合理干預寶寶行動手段的家長會乾著急……不少家長說這是從寶寶出生後第一次生寶寶的氣, 有些大人就是從這時起開始打寶寶。

而對寶寶來說, 能爬離大人去探索世界是件激動人心的事情。 越要去探險時, 他們越是忐忑不安。 爬離開大人的寶寶會頻繁回頭看大人是否還在、臉色如何, 大人要離開時會把大人抓得更緊。

Advertisiment
而正是因為寶寶要去獨立探險了, 大人才有機會去扮演寶寶成長中最重要、最正面的角色——安全港灣。 只有當寶寶被外界吸引時, 這個港灣才顯得重要。 因為對於一艘不需要到海上航行的船, 港灣是沒有意義的。

注意力

寶寶說:看得更遠, 讓我對想要的東西更專注。

前面幾期提到, 寶寶視覺學習的一個豐富來源是和大人發展出共同關注點:寶寶很快就看出大人在看什麼, 也同時關注。 中美科學家通過研究8個月左右的寶寶發現, 那些會爬、爬的時間長的寶寶, 通過大人的視線和轉頭動作來追蹤大人目光所及點的能力, 比不會爬行的寶寶更強。

研究發現, 6~10個月大的、會站的寶寶會花更多的時間看遠處的玩具、人、房間裡的東西。 有爬行經歷的寶寶,身體在往某個方向移動的時候,目光會全部落在目標上。就是說,當能爬行、能走的寶寶看到的目標多了,他們想拿到手的東西就多了,而往目標邁進的過程中,要對目標專注,這就培養出了注意力。

決策能力

寶寶說:每一個嘗試都讓我面臨一系列選擇。

寶寶在行動的時候,總是會遇到新情況:從這裡走到那裡會不會摔倒?摔倒了怎麼辦?這個坡能不能下?怎麼下去?這麼寬的一個口子能不能邁過去?這個扶手牢不牢?……寶寶必須儘快通過看、摸來獲取感官資訊,迅速判斷哪種行動是可能成功的,哪種是不可能的。決策時,寶寶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物體大小、形狀、硬度;自己身體各個部分的協調能力;環境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地面,有什麼物體可以支撐自己等等。這個過程和成人決策過程的步驟是一樣的。

寶寶的行動決策是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頭戲。研究人員做過各種實驗,看寶寶在自己身體變化的情況下如何決策,這類研究有很多重要的發現。拿決定是否下一個坡做例子:當寶寶看到較大的坡時,會停下來,看、摸;兩手抓住坡的邊緣,頭向下,用手腕作為支撐點身體前後左右搖晃來感受這個動作的可能性。看到一個很陡的坡,寶寶會往裡看,把腳放進去試探……

這些決策判斷因為寶寶的身體迅速成長、能力的不斷變化而變得更加複雜。爬行經驗豐富、剛會站的寶寶,爬到一個36到50度的坡會停住,達成一個合理的“決策”;但當他站立時,見了同一個坡會大膽地往下走從而跌倒,算是一個不合理的“決策”。原因是,在站立狀態下,他對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應付環境中的挑戰沒有判斷的經驗。 所以,剛會爬或剛會走的寶寶在實驗中,會膽子更大,會超出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

研究發現,即使是同樣年齡的寶寶,那些平日爬行、行走經驗越豐富的寶寶,判斷能力越強。這說明,寶寶很會通過經驗學習、調整判斷系統。

當自己實在搜集不到足夠的資訊來做判斷時,寶寶們會想到最後一招——求助大人。他們發出孩子式的各種求救呼叫,包括啼哭,或者向大人伸手求援。這時候,大人的表情如果放鬆、正向(表現出笑、好奇)等,寶寶往往會前行;如果大人緊張、害怕,寶寶往往會放棄行動。

給寶寶照顧者的小建議

1.根據寶寶下一步的體動能力,提前在家裡設計出一個安全、自由的環境。比如把怕碰、怕撞的東西收走,在寶寶不該打開的蓋子上設計一個寶寶打不開的機關等等。

2.儘量擴展寶寶安全的體動環境。把寶寶能安全體動的環境儘量拓展到每一個房間,房間的床上、地面。

3.讓寶寶爬行、行走的環境儘量豐富。比如,寶寶能到的地方適量地放一些不同材質的玩具,樓梯不見得隨時都要擋住,障礙不見得都要清除。大人可以通過密切監督寶寶的安全讓寶寶有上樓下樓、爬坡下坡、摸硬摸軟的經歷。

4.當寶寶試圖通過體動達到某個目標時,要給寶寶時間去琢磨、嘗試,以培養寶寶的決策能力和習慣。當提供幫助的時候,不要急於一下説明寶寶達到目標,而是只提供部分協助。比如寶寶要夠高處的東西,不要直接拿下來遞給寶寶,而是把東西放到寶寶能夠到的高度,讓寶寶自己去通過努力拿到東西。寶寶能爬臺階了,就讓寶寶自己爬,大人跟在寶寶後面保障安全就好。

有爬行經歷的寶寶,身體在往某個方向移動的時候,目光會全部落在目標上。就是說,當能爬行、能走的寶寶看到的目標多了,他們想拿到手的東西就多了,而往目標邁進的過程中,要對目標專注,這就培養出了注意力。

決策能力

寶寶說:每一個嘗試都讓我面臨一系列選擇。

寶寶在行動的時候,總是會遇到新情況:從這裡走到那裡會不會摔倒?摔倒了怎麼辦?這個坡能不能下?怎麼下去?這麼寬的一個口子能不能邁過去?這個扶手牢不牢?……寶寶必須儘快通過看、摸來獲取感官資訊,迅速判斷哪種行動是可能成功的,哪種是不可能的。決策時,寶寶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物體大小、形狀、硬度;自己身體各個部分的協調能力;環境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地面,有什麼物體可以支撐自己等等。這個過程和成人決策過程的步驟是一樣的。

寶寶的行動決策是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頭戲。研究人員做過各種實驗,看寶寶在自己身體變化的情況下如何決策,這類研究有很多重要的發現。拿決定是否下一個坡做例子:當寶寶看到較大的坡時,會停下來,看、摸;兩手抓住坡的邊緣,頭向下,用手腕作為支撐點身體前後左右搖晃來感受這個動作的可能性。看到一個很陡的坡,寶寶會往裡看,把腳放進去試探……

這些決策判斷因為寶寶的身體迅速成長、能力的不斷變化而變得更加複雜。爬行經驗豐富、剛會站的寶寶,爬到一個36到50度的坡會停住,達成一個合理的“決策”;但當他站立時,見了同一個坡會大膽地往下走從而跌倒,算是一個不合理的“決策”。原因是,在站立狀態下,他對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應付環境中的挑戰沒有判斷的經驗。 所以,剛會爬或剛會走的寶寶在實驗中,會膽子更大,會超出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

研究發現,即使是同樣年齡的寶寶,那些平日爬行、行走經驗越豐富的寶寶,判斷能力越強。這說明,寶寶很會通過經驗學習、調整判斷系統。

當自己實在搜集不到足夠的資訊來做判斷時,寶寶們會想到最後一招——求助大人。他們發出孩子式的各種求救呼叫,包括啼哭,或者向大人伸手求援。這時候,大人的表情如果放鬆、正向(表現出笑、好奇)等,寶寶往往會前行;如果大人緊張、害怕,寶寶往往會放棄行動。

給寶寶照顧者的小建議

1.根據寶寶下一步的體動能力,提前在家裡設計出一個安全、自由的環境。比如把怕碰、怕撞的東西收走,在寶寶不該打開的蓋子上設計一個寶寶打不開的機關等等。

2.儘量擴展寶寶安全的體動環境。把寶寶能安全體動的環境儘量拓展到每一個房間,房間的床上、地面。

3.讓寶寶爬行、行走的環境儘量豐富。比如,寶寶能到的地方適量地放一些不同材質的玩具,樓梯不見得隨時都要擋住,障礙不見得都要清除。大人可以通過密切監督寶寶的安全讓寶寶有上樓下樓、爬坡下坡、摸硬摸軟的經歷。

4.當寶寶試圖通過體動達到某個目標時,要給寶寶時間去琢磨、嘗試,以培養寶寶的決策能力和習慣。當提供幫助的時候,不要急於一下説明寶寶達到目標,而是只提供部分協助。比如寶寶要夠高處的東西,不要直接拿下來遞給寶寶,而是把東西放到寶寶能夠到的高度,讓寶寶自己去通過努力拿到東西。寶寶能爬臺階了,就讓寶寶自己爬,大人跟在寶寶後面保障安全就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