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對寶寶說不到底有多難

這些四五歲的小家伙, 說起“不”來, 你拿他一點兒轍也沒有;他是那么大點兒, 可對抗起大人來, 卻如此堅決;脾氣呢, 也是大得不得了……父母真是發愁啊!可孩子卻想告訴你:其實, 我不是對抗……

“在齊齊快4歲那會兒, 有一陣子, 我有一種終于熬出頭的感覺。 因為他很乖, 那些兩三歲時候造反、任性、胡鬧的舉動都平息了很多。 可是如今, 他4歲半了, 那些讓人頭疼的行為又都回來了。 甚至比以前還過分――讓他做什么他都是“不!”;和小朋友玩兒也不夠友好, 有時還會比較粗魯;一點小事兒都能激起他的不滿或對抗。 而且那些以前用過并且特別有效的方法現在也不管用了!難道這孩子是越活越回去了?”

Advertisiment

正如學齡前的孩子會突然又變得像小時候似的(甚至更嚴重), 喜歡纏著媽媽、喜歡做小baby、變得更加依賴一樣。 事實上, 齊齊正經歷著每一個四五歲孩子都會經歷的這樣一個階段:他們變得讓人感覺比以前還不乖。

“孩子們在這個年齡正經歷著一系列身體、心理、情感的發展性的變化, 所以他們有的時候會變得很激進, 時而卻又很沮喪, 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美國教育學博士Jane Nelsen說, “不過, 一旦你了解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 了解了他會產生這種沮喪或者激烈的情緒的真實原因, 那么, 你就會更容易來幫助他平復心情(尤其是一些比較尷尬的場面),

Advertisiment
并且幫助他學習用更平和、有效的方式去對待了。 ”

同樣是“獨立性”發展的原因, 兩三歲孩子與父母的沖突更多是由于他們總想“自己做”那些的確是他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而四五歲的孩子更多是用一些“自己的”想法來標志他們的存在。

“不睡!就不睡!”媽媽認為昨晚妞妞睡得太晚, 堅持讓她睡午覺。 可妞妞滿屋亂跑, 捂著耳朵狂喊。 于是, 妞妞的對抗導致了她和媽媽共同的憤怒, 連爸爸過來“勸架”也不管用了。

其實我不是對抗

你們以為我就至于為“午睡”這種小問題大發“小姐脾氣”?其實不是。 我就真的一點兒不困?也不一定。 那是我故意跟媽媽作對?當然不!但是, 我就是不想聽媽媽的!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合你們的邏輯,

Advertisiment
可很符合我的邏輯!人家說我這個年齡的孩子越來越能意識到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么。 不錯, 我們想要、想做“自己想要”怎么樣的, 這讓我們覺得很獨立、很有成就感、很“大人”。 “聽你的”――這是小寶寶才做的事情!

父母支招

小猴的爸爸:“我覺得睡午覺這個例子挺典型的。 睡午覺是很多小孩子都會讓家長煩惱的一個問題, 其實某一天不睡, 大人也不一定非得跟他們較這個真兒。 但父母往往就會覺得他們是在做對, 不聽話, 就會很生氣。 我后來對兒子就是, 讓他自己選擇:睡覺或者去客廳看自己的小畫書, 再或者到樓下去玩兒球。 剛開始他選擇玩兒, 后來我都習慣了不強迫他了, 他自己倒是經常選擇去睡覺。 我想, 他其實是想睡覺的。

Advertisiment

孩子開始了他們“為什么”的年齡。 所以, 向你無窮詢問和辯論, 是他們目前最愛好的一件事――這就很可能帶來了他的有一種“對抗”。

“丁丁, 你的吸鐵石不要放在電視旁邊。 ”“為什么?”“因為放在那兒電視會壞, 就看不了動畫片了。 ”“為什么會壞?動畫片在vcd碟里啊!”“說會壞就是會壞, 你趕緊收起來。 ”“為什么呢?為什么會讓電視壞, 為什么要拿走?”“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快拿走!”“為什么?!不!”……

其實我不是對抗

這世界背后的許多原因和規律是那么有新奇!而且, 我已經開始掌握“原因”和“效果”的概念了。 所以, 對于你們的要求你們說的話, 如果我不明白為什么, 當然要問“為什么”了。 只是, 我們太笨, 總是不能懂, 就一直追問。 結果把爸爸媽媽給問怒了!我們可不是在變相對抗啊!爸爸媽媽,

Advertisiment
你們不能再、再、再耐心一點點兒嗎?

父母支招

盈盈媽媽:“四五歲的孩子就是這樣, 往往在他們真正弄懂了‘這件事’的道理之前, 他們會反復地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自己行為導致的后果。 有些事情, 如果孩子忽視你的話, 其實你不如就讓他自己去實踐, 讓他自己得出‘真知’。 盈盈要自己倒水, 我讓她慢一點兒, 她不聽。 結果水撒了一地, 她很沮喪。 她自己繼續嘗試。 一會兒她到廚房給我表演了一遍, 一點兒也沒有倒出來。 我努力讓自己不笑出來并且顯得很恍然大悟的樣子, 因為她立即很得意很驕傲地悄悄告訴我:‘媽媽你知道嗎, 不把水倒出來的秘密就是:倒的時候要慢一點兒!”

他們已經要開始學習面對各種處境, 承受各種情感,潛藏在他們“乖戾”背后的,有時可能是受了傷的他――難過、委屈、沮喪……

芊芊這些天顯得非常煩躁。媽媽讓她洗澡,她不洗,還很委屈地哭。給她買了新鞋子,她就不穿。好不容易一塊巧克力能讓她開心,巧克力卻掉在了地上,可想而知的一通爆發……媽媽很失望:芊芊怎么變成這么乖戾、不可愛的小女孩?!

其實我不是對抗

那天在幼兒園,明明是陽陽把玩具倒了一地,老師卻冤枉說是我弄的!陽陽還在一旁偷笑。我都快氣死了!到了家,她們一會兒讓我做這個,一會兒不讓我做那個,煩死了!我就不穿什么新鞋!就不聽話!我很委屈、很難過啊……媽媽就會說我不乖,她怎么就不能體會我的心情呢!

父母支招

征征爸爸:“我覺得碰到孩子胡鬧或者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們先不要生氣,不要就用氣話去給孩子的情緒或脾氣‘添油加醋’。耐心并細心地尋找或詢問究竟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原由。就像我們成年人能一樣,很多時候發怒、生氣其實是掩蓋了其他的情緒的,比如工作上的挫折、情感的失意、憂慮、不安等等。有一天下午帶征征出朋友家,他總是不聽話,讓我很難堪。我很生氣,一直都沒有理他。等回到家,我在他房間里看見了拼了一半的玩具火車軌道,和散落的火車,我問他為什么是這樣,他說他總也拼不好,不喜歡火車了!我有點兒明白了,就問他是不是因為這個所以下午才心情不好不聽話的,他承認了。于是,我們父子倆齊心協力把火車軌道拼接好了。我們都開心了。”

Tips

專家們通過驗證,證實了下面5種情況最有可能導致孩子做出對抗和乖戾的行為:

被要求把他的玩具分給別的小朋友玩兒。

被玩伴推倒或者打了。

被人嘲弄、戲弄,出了洋相。

被同伴排擠。

被告狀――無論是被家長告訴老師,還是老師告訴家長,或者任何其他人。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請登錄早期教育欄目

承受各種情感,潛藏在他們“乖戾”背后的,有時可能是受了傷的他――難過、委屈、沮喪……

芊芊這些天顯得非常煩躁。媽媽讓她洗澡,她不洗,還很委屈地哭。給她買了新鞋子,她就不穿。好不容易一塊巧克力能讓她開心,巧克力卻掉在了地上,可想而知的一通爆發……媽媽很失望:芊芊怎么變成這么乖戾、不可愛的小女孩?!

其實我不是對抗

那天在幼兒園,明明是陽陽把玩具倒了一地,老師卻冤枉說是我弄的!陽陽還在一旁偷笑。我都快氣死了!到了家,她們一會兒讓我做這個,一會兒不讓我做那個,煩死了!我就不穿什么新鞋!就不聽話!我很委屈、很難過啊……媽媽就會說我不乖,她怎么就不能體會我的心情呢!

父母支招

征征爸爸:“我覺得碰到孩子胡鬧或者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們先不要生氣,不要就用氣話去給孩子的情緒或脾氣‘添油加醋’。耐心并細心地尋找或詢問究竟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原由。就像我們成年人能一樣,很多時候發怒、生氣其實是掩蓋了其他的情緒的,比如工作上的挫折、情感的失意、憂慮、不安等等。有一天下午帶征征出朋友家,他總是不聽話,讓我很難堪。我很生氣,一直都沒有理他。等回到家,我在他房間里看見了拼了一半的玩具火車軌道,和散落的火車,我問他為什么是這樣,他說他總也拼不好,不喜歡火車了!我有點兒明白了,就問他是不是因為這個所以下午才心情不好不聽話的,他承認了。于是,我們父子倆齊心協力把火車軌道拼接好了。我們都開心了。”

Tips

專家們通過驗證,證實了下面5種情況最有可能導致孩子做出對抗和乖戾的行為:

被要求把他的玩具分給別的小朋友玩兒。

被玩伴推倒或者打了。

被人嘲弄、戲弄,出了洋相。

被同伴排擠。

被告狀――無論是被家長告訴老師,還是老師告訴家長,或者任何其他人。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請登錄早期教育欄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