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對小孩子的愛與嚴要適當

教育孩子是一項十分細緻的工作, 必須掌握分寸, 否則, 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掌握分寸, 就是要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不能隨心所欲, 過分的溺愛和過多的責備。

愛要適度。 父母疼愛孩子, 這本是無可指責的, 天下父母心嘛。 但是, 如果對孩子親熱過分, 一味溺愛, 姑息遷就, 甚至不合理的要求也百依百順, 就像漫畫裡所描述的, 孩子要個月亮也要上天把它摘下來。 這就不是愛孩子, 實際是在害孩子。 這樣下去, 不僅會使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還會磨滅孩子的意志,

Advertisiment
養成孩子“以我為中心”、“父母為我服務”的自私觀念, 造成個性的多種缺陷, 如任性、執拗、感情脆弱、自製力差、依賴性強、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等。 同時, 父母的威信也會降低, 得不到孩子應有的尊重。

嚴要得當。 教育孩子也不可過分嚴厲。 如果對孩子的缺點過於誇大, 小錯重貴, 處處苛求, 甚至對孩子一些正常的、幼稚的淘氣行為也橫加干涉, 那麼, 孩子那尚未完全成熟的神經系統, 就會對這些過分的、超負荷的刺激採取本能的保護反應, 產生一種逆反心理, 使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自卑、膽怯的陰影, 變得更加執拗固執, 或者變得抑鬱、拘謹、孤獨、沉默和膽怯, 甚至導致情感的不正常外泄, 為了避免再度斥責和打罵, 以撤謊來應付大人。

Advertisiment

期望要適宜。 望子成材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 但這種期望必須符合孩子心身的發育規律。 孩子的智慧和品德形成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 現在的年輕父母們, 往往因為只有一個孩子, 就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對孩子期望過甚, 要求過高。 這樣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極大的精神壓力, 使他們的自我努力變得十分艱難, 從而挫傷進取的銳氣和求知的興趣, 給以後的學習和進取造成心理上的障礙。 而且要求過高, 過急, 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 會使他們的情緒經常處於一種緊張狀態, 進而引起大腦功能的紊亂, 智力發展也會因此受到壓抑。 俗話說的“欲速而不達”, 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 如果對孩子期望和要求過低,

Advertisiment
甚至凡事全由父母實行“三包”, 對孩子以後的個性、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也無益。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 大都會缺乏自我信賴、甚至對自己份內的工作也惰性十足。

對孩子的期望、要求除了要適宜外, 還應該一致。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由於各自的閱歷、職業等的差別, 對孩子的期望也就會不盡相同, 期望的不一致, 常常導致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衝突, 使孩子感到無所是從。 因此, 在教育孩子問題上, 家庭成員在大目標、大方向上應保持一致, 教育應以母親為主, 其他人積極合作協助。

此外, 期望還必須付諸於行動。 抽樣調查證明, 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好的, 但在付諸實施時卻在打拆扣。 例如, 在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習慣方面,

Advertisiment
幾乎百分之百的父母表示對孩子不嬌慣, 不寵愛, 但實際上, 溺愛孩子的父母大有人在。

表揚和批評要及時合理。 表揚是孩子精沖上的一種功力。 有了成績和進步, 得不到表揚, 孩子會逐漸失去再次嘗試的動機和興趣, 已有的進步也難以鞏固。 ·但表揚用得太多太濫, 又容易造成孩子的虛榮心和妒嫉心理, 導致孩子經不起失敗, 對挫折的耐受力降低。 對孩子的批評過當或不及時, 則會動搖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形成自卑、畏縮心理。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頑固性太多是由於孩子對父母專制的一種自然反抗, 這種專制往往表現于濫用權威, 遇事過分:過分的愛憐、過分的嚴厲、過分的嬌養、過分的急躁、過分的盲目……。

Advertisiment
”每一個做父母的, 尤其是年輕父母, 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在教育子女這個問題上, 掌握好“分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