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遇到孩子在一歲左右突然出現的, 咬你, 抓你, 甚至打你的情況時, 你會覺得孩子的行為不正常麼?其實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 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 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 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 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 另一方面, 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 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 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待一歲“暴力”寶寶, 只有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 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Advertisiment
寶寶情緒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 比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 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 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互相打鬧。 另外, 一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 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 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了。
語言表達貧乏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 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
Advertisiment
寶寶的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 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 或者有人先打了他, 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 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 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只是一種本能。
寶寶口腔發育
一歲左右的寶寶, 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 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咬, 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
Advertisiment
寶寶的嘗試
很多爸爸媽媽都想知道, 為什麼一旦孩子們和玩具在一起時, 就會出現可怕的哭鬧聲, 為什麼他們每個人拿到自己的玩具還不能安靜呢?答案很簡單, 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 除了知道玩具帶給他樂趣之外, 還意外的發現他的行為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 “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 就一定會有事發生”。 所以他總是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事物。
寶寶的空間感
一歲左右的寶寶, 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 所以他經常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擠到一個小空間裡。
Advertisiment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 當寶寶因為某些原因出現攻擊行為時, 我們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 不要放縱讓孩子養成攻擊習慣, 將來欺負別的小朋友, 造成麻煩。 也不要過於嚴厲, 使孩子心理產生扭曲。 這個度就要你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