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為孩子好玩所困擾,
或苦口婆心,
或懲罰責駡,
或棍校友會相賂,
“文韜武略”用盡,
仍難如人意。
這裡奉獻的一個“錦囊”——“順應、利用、制約、誘導”的八字策略,
可能有助於你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1 、順應
好玩是人生的天性。
日本學者用超聲圖像觀察發現,
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為,
而且花樣還不少,
諸如揮手踢腿,
玩弄臍帶,
吸吮手指,
伸臂眨眼做怪相。
出世以後,
玩玩具,
做遊戲,
參與各種檔活動,
大自然提供了比母腹廣闊得多的玩耍空間。
即使成年了,
好玩的天性也並未 滅,
8小時以外的打牌下棋,
Advertisiment
養鳥栽花,
不都是這種天性的自然流露嗎?成人與孩子的不同僅在於主觀意識和能動性的高度發展,
行為受到了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調控罷了。
孩子決沒有這種生理和心理調節能力,
兩三歲的孩子除了玩,
還能幹什麼呢?而且這個年齡階段的玩,
也是他們接觸生活、認識世界、摹仿人際的一種“學習”和“工作”方式,
入學以後,
還是緊張和鬆弛的一種良好調節劑。
因此,
理解並順應孩子的好玩心理,
就是順應了人生最初階段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
過分壓扮,
把他們變成“小大人”,
有害無益。
這一點,
為你父母者必須明白。
2、利用
現在,
不重視兒童早期教育的父母怕是不多了,
但早期教育抓什麼?怎樣抓?未必人人皆知。
專家認為,
Advertisiment
兒童的根本是抓住“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
”一點是抓住孩子各種能力發育的年齡關鍵期;另一點是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內容要與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程式相吻合。
這裡告訴你一個竅門: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
寓教於玩耍之中,
你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嬰孩期,
不是想看想聽想摸嗎?好呀,
你說給他有聲有色的玩具,
或掛一隻鳥籠,
或擺一隻魚缸,
讓他看個夠、聽個夠,
使其視聽及大腦等器官接受聲、色、動的良性刺激,
加速感知的發育。
孩子能走能跑了,
帶到野外撲蝴蝶,
捉蜻蜓,
吹蒲公英……讓他看得高更遠,
聽得更雜,
並針對具體事物教他認識、描述、比較,
啟發他提出問題。
再大些,
做各種從簡單到複雜的遊戲,
與小夥伴對話,
Advertisiment
和動物交朋友,
促進觀察、想像、記憶等能力和心智的發展。
腦子便在嘻嘻哈哈、蹦蹦跳跳中接受到更多更廣泛的“資訊”,
功能得到充分的開發,
如見到開心,
如見到鵝時背一首“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的唐詩給孩子聽,
見到燕子教孩子數:“捉到1只,
又捉到1只,
合在一起——2只。
”孩子對這種寓智力開發和初步文化知識的灌輸於玩耍之中的形式,
肯定比關家裡死讀硬背更樂於接受,
收效也要大得多。
3、制約
理解、順應孩子的好玩心理,
決不意味著之任之,
必須輔以制約措施。
一是時間制約。
即使在以玩為主的搖籃期,
也要有一個大致的作息表,
根據年齡特點安排一天的活動和每次活動的時間,
中間插以看動畫片,
聽故事,
以靜為主,
避免過勞,
Advertisiment
絕對不能打亂吃、睡等正常生活節律。
尤其三、四歲以後開始摻入文化知識的玩和學更應合理安排,
以免互相衝擊。
有的孩子上了癮,
可以不吃、不喝、不睡,
對此,
父母絕對不能遷就,
以防玩心惡習性膨脹,
由“好”成“”。
二是活動強度制約。
強度大的遊戲常常過多耗損孩子的能量,
降低免疫力,
是致病的一個禍根。
三是隨著年齡增長,
學習活動應該逐漸增大比重,
直至過度到以學為主,
以玩為輔的學前階段,
為學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