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待寶寶的天性,媽媽要多些理性

對待寶寶的天性, 媽媽要多些理性

經常會在公園或兒童樂園門口見到:一位媽媽怒氣衝衝朝前走, 一個孩子哭喊著在後面追。 當媽媽好不容易停下來的時候, 多半會聽到訓斥:叫你回家說了三遍了, 為什麼沒聽見?不要你了, 你就跟蹦蹦床住在一起!孩子滿臉驚恐、喘著粗氣, 可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 ——星期天, 媽媽帶孩子出來遊玩, 想讓孩子高興高興。 可是玩了好幾個小時, 孩子還不肯回家, 於是, 不少媽媽就把正在興頭上的孩子從兒童樂園強行拉走, 而孩子則在大人的挾持下大哭大鬧, 不少孩子還會因此挨上媽媽的一巴掌。

Advertisiment

還有一種情況, 媽媽生怕孩子玩不夠, 不能盡興或者覺得寶寶太靜, 應該多運動運動。 所以, 掏出大票子, 買一遝各種門票, 讓寶寶逐個去坐、去玩。 孩子在大人的牽引下, 興趣卻總是在下一個活動。 比如剛坐上秋千又出溜下來要去滑滑梯;還不等電瓶車停穩, 就竄出去要上“飛毯”, 不象媽媽所期望的那樣, 認真去體會每個專案帶來的樂趣。 媽媽有許多經驗要告訴寶寶, 應該怎麼玩, 先玩什麼、然後玩什麼, 但寶寶的注意力始終在下一個活動, 根本聽不進媽媽的勸告或者上去就想下來, 根本沒有玩的興趣。 在媽媽的一次、兩次、三次提醒無效後, 媽媽又會起急:花了錢又不好好玩, 退票回家!或者索性說,

Advertisiment
不好好玩就不要你了。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在生活中, 媽媽用理性指導教育寶寶, 寶寶的天性自覺不自覺地抵制媽媽的理性教育。

最後, 寶寶在媽媽“警告——再警告——制裁”的法則下, 不得不以承認錯誤為結局, 哪怕寶寶傷心到頂。 被制裁的小腦袋裡, 快樂和不盡的餘興, 全部被遺棄的恐懼所替代了。 媽媽原本想讓寶寶快樂的目的不僅沒有完全達到, 而且還生一肚子氣, 過後想起來卻又後悔不迭。 其實, 寶寶幼稚單純, 意識逆轉性較差, 媽媽掌握了寶寶的心理, 事先進行交代, 事後再進行說明, 讓寶寶知道, 回家休息以後還可玩別的;今天不玩了, 以後有時間還可以再來。 當寶寶玩興正濃時, 要想叫他改做別的事, 務必要壓下火氣,

Advertisiment
冷靜耐心轉移寶寶的注意目標。 當寶寶注意目標遊弋不定時, 媽媽同樣要告訴寶寶, 有充裕的時間, 可以慢慢地玩, 不要著急。 當寶寶不敢做、不想做某個活動時, 媽媽一定不要硬推著孩子去參加。 媽媽在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習慣教育的同時, 應該更多地在心理上、生理上順應寶寶的天性, 引到寶寶自己去體驗遊玩的快樂, 也讓媽媽生活得更加輕鬆和有意義。

良好的習慣只有平時的反復訓練才能形成, 決不是某個法則管制出來的。 “警告——再警告——制裁”可以給興頭上的寶寶提個醒、讓寶寶興趣轉移有個過度。 但別忘了:一次又一次的制裁, 媽媽的要求會束縛了孩子, 理性會控制了天性。 久而久之, 孩子會變得乖巧, 同時也會失去了個性。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