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歲左右, 大多數寶貝開始會說的第一個詞常常是“媽媽”或“爸雀”, 沒有國界之分, 沒有地域之別, 寶貝們在這一點上是全球相通的。 之後, 他們的語言發展便開始分道揚鑣, 朝著各自的母語走去。
不過, 這裡要清楚一點, “mama”這個音其實早在寶貝八九個月的時候就已會說了, 可為什麼那個時候不算會說第一個詞呢?研究發現, 寶貝八九個月時說“mama”跟1歲左右時說“媽媽”有著極大的不同。
八九個月時說“mama”, 只是一個好玩的聲音, 沒有什麼意義。 寶貝在八九個月的時候, 我們可以引得他連連叫幾聲“媽媽”, 每到此時,
Advertisiment
巴甫洛夫曾專門做過一個有關條件反射的試驗, 也就是外界的信號對感官刺激之後發生的反應。
首先, 他將一個導管插入狗的口腔, 發現每當喂狗時,
Advertisiment
第一信號是人和動物相通的。 梅子是酸的, 吃酸東西會引起唾液的大量分泌, 這種經驗的積累在人的大腦皮層中形成了條件反射, 因此只要看到梅子而不消去吃, 唾液已經大量分泌出來了。 這就是“望梅止渴”的生理依據。 不用說, 對於從來沒吃過梅子的人, 這種反射是無法形成的。
而第二信號就是語言刺激, 也就像此時的寶貝一聽到“mama”這個詞就會跟著模仿一樣。
科學真相
嬰兒在發出母語的聲音時, 通常是要有控制地運用嘴唇和喉嚨的肌肉。
Advertisiment
作為語言功能的“老闆”, 布羅卡區下命令給運動皮質, 讓它指揮某些肌肉來實現那些想要發出的語音, 比如ba—ba-ma-ma。 在寶貝開始牙牙學語之時, 位於布羅卡區的神經元就已經開始迅速成長, 因為它得保證寶貝在積累了大量詞彙之後, 能夠流暢地把它們說出來。
1歲時說的“媽媽”卻是代表了媽媽這個人, 是有意義的。 這時寶貝開始認識到“發聲”不只是好玩的遊戲, 它還能表示物體、動作, 還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給媽媽聽。
Advertisiment
美國坦普爾大學的凱西·赫什帕塞克和美國德拉瓦大學的羅伯特·戈林科夫, 對嬰兒如何理解用詞造句進行了實證研究。 他們讓12—15個月大的嬰兒看兩個有趣的電視圖像:一個是一名女子吻鑰匙的場景, 另一個是女孩吻球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