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於寶寶學說話的詳細指導

到了1歲左右, 大多數寶貝開始會說的第一個詞常常是“媽媽”或“爸雀”, 沒有國界之分, 沒有地域之別, 寶貝們在這一點上是全球相通的。 之後, 他們的語言發展便開始分道揚鑣, 朝著各自的母語走去。

不過, 這裡要清楚一點, “mama”這個音其實早在寶貝八九個月的時候就已會說了, 可為什麼那個時候不算會說第一個詞呢?研究發現, 寶貝八九個月時說“mama”跟1歲左右時說“媽媽”有著極大的不同。

八九個月時說“mama”, 只是一個好玩的聲音, 沒有什麼意義。 寶貝在八九個月的時候, 我們可以引得他連連叫幾聲“媽媽”, 每到此時,

Advertisiment
心裡的高興真是難以言表。 不過, 高興之餘還是要給媽媽們潑點涼水, 由於此時寶貝正處於無意識的發音階段, 加之又得到了父母的笑臉、點頭和手指的指點, 有時候一些父母還會一邊指著自己或另一方來教孩子說“爸爸”、“媽媽”, 於是寶貝就自然地把形象、聲音和模仿三者統合起來, 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只要看到爸爸媽媽就會叫出稱謂, 但這一步可以說完全是機械的條件反射過程。 對寶貝來說, 還根本不懂得雙親的其他更多涵義呢。 但是, 這卻也是語言入門的第一步了。

巴甫洛夫曾專門做過一個有關條件反射的試驗, 也就是外界的信號對感官刺激之後發生的反應。

首先, 他將一個導管插入狗的口腔, 發現每當喂狗時,

Advertisiment
狗就分泌出唾液;後來他又在喂狗時搖鈴, 多次反復之後, 發現只搖鈴而不餵食, 狗也會分泌唾液。 鈴聲本來和分泌唾液沒有必然的聯繫, 但由於鈴聲經常伴隨迸食, 因此它便也會引起唾液的分泌了。

第一信號是人和動物相通的。 梅子是酸的, 吃酸東西會引起唾液的大量分泌, 這種經驗的積累在人的大腦皮層中形成了條件反射, 因此只要看到梅子而不消去吃, 唾液已經大量分泌出來了。 這就是“望梅止渴”的生理依據。 不用說, 對於從來沒吃過梅子的人, 這種反射是無法形成的。

而第二信號就是語言刺激, 也就像此時的寶貝一聽到“mama”這個詞就會跟著模仿一樣。

科學真相

嬰兒在發出母語的聲音時, 通常是要有控制地運用嘴唇和喉嚨的肌肉。

Advertisiment
無論是肌肉本身, 還是大腦中控制肌肉的區域都需要一些時間來發育, 這兩者之間的合作是需要在大腦中事先“編好程式”的。 完成“程式設計”這一特殊任務的是位於嬰兒左半腦的布羅卡區域。

作為語言功能的“老闆”, 布羅卡區下命令給運動皮質, 讓它指揮某些肌肉來實現那些想要發出的語音, 比如ba—ba-ma-ma。 在寶貝開始牙牙學語之時, 位於布羅卡區的神經元就已經開始迅速成長, 因為它得保證寶貝在積累了大量詞彙之後, 能夠流暢地把它們說出來。

1歲時說的“媽媽”卻是代表了媽媽這個人, 是有意義的。 這時寶貝開始認識到“發聲”不只是好玩的遊戲, 它還能表示物體、動作, 還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給媽媽聽。

Advertisiment
更重要的是, 寶貝此時再叫“mama”, 已明確知道了媽媽就是那個天天喂他吃飯、哄他睡覺、逗他開心的人。 因此, 這時再叫“mama”, 就代表著寶貝認知發展的一介新高度出現了。 順著這個詞, 他又逐漸注意到大人常常用同一個聲音來代表同一個事物, 用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的事物, 因此慢慢地他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用詞語可以去代表周圍的事物。 於是, 他知道自己學的詞彙越多, 就越能說清楚周圍的一切。

美國坦普爾大學的凱西·赫什帕塞克和美國德拉瓦大學的羅伯特·戈林科夫, 對嬰兒如何理解用詞造句進行了實證研究。 他們讓12—15個月大的嬰兒看兩個有趣的電視圖像:一個是一名女子吻鑰匙的場景, 另一個是女孩吻球的圖像,

Advertisiment
然後嬰兒聽到說話聲:“她在吻鑰匙。 ”赫什帕塞克和戈尼科夫認為:假如只聽懂句子的一部分, 那他們不會優先看哪一幅圖像;假如他們聽懂了整個句子, 那他們應該會對與畫外音相配的圖像看的時間長些。 實驗的結果是, 孩子們的確是用更多的時間看著女子吻鑰匙的圖像。

相關用戶問答